西南交通大学英语系于 5 月 8 日下午 4 点至 5 点在外语沙龙举办了一场主题为 “moral dilemma” 的英语角活动。本次活动由闫静老师、英语一班的马竞遥、曹韵珩、王熠、徐铭悦、李埴豪、苏富燕以及英语角策划组共同策划。活动旨在提升同学们的英语表达与思维能力,拓展大家对道德困境相关知识的认知范围。此次丰富且极具深度的活动吸引了众多英语爱好者,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次活动海报及徽章)
活动伊始,闫静老师以经典的火车难题为例,深入浅出地引入道德困境这一核心概念,层层递进地启发同学们进行思考。

(闫静老师启发同学们思考)
随后,闫静老师围绕道德困境这一主题,提出了“人不能被作为道具使用”(源自康德的道德哲学)和“只要结果是好的,就是有道德的”(源自边沁的功利主义道德观)这两个观点。同学们围绕这两个观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同学们展开激烈的讨论)
在闫静老师结束发言后,活动进入趣味横生的游戏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地参与了英语电影经典片段《狮子王》和《辛德勒的名单》的配音游戏。在《狮子王》的配音中,同学们以生动的语调模拟角色的情感冲突,而在《辛德勒的名单》的片段里,则通过沉重的语气探讨战争中的道德抉择。每个小组都全情投入,从选角到情感表达都力求还原场景。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不仅锻炼了英语发音与语感,更在角色扮演中切身体验了道德困境的复杂性。例如,《辛德勒的名单》片段引发了关于“拯救少数人是否道德”的激烈辩论,而《狮子王》的亲情伦理场景则让同学们反思家庭责任与个人成长的矛盾。这场游戏不仅是语言的狂欢,更是一场思想的碰撞,让抽象的道德哲学在角色演绎中变得鲜活可感。

(同学们参与配音游戏)
活动最后进行总结环节。策划组的同学对讨论内容进行了梳理,在闫静老师引领的话题和趣味游戏环节中,同学们不仅丰富了道德困境相关知识,提升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更引发了对道德问题的深入思考。本次活动不仅引导了同学们深度思考道德问题,更激发了他们对道德哲学的探索热情。
摄影:王热熠
文稿:李埴豪
审核:刘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