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系
新闻公告  
本系概况  
师资介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学习园地  
学生风采  
特别推荐  
新闻公告 首页 > 英语系 > 新闻公告 > 正文

对话“四有”好老师李成坚:教育征途上的坚守与追求

人物小传

李成坚,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持国家级、省级人文社科和教改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荣获学校“立德树人”标兵、“十佳”优秀共产党员、“巾帼建功能手”等称号。2024年9月入选第二届四川省“四有”好老师。


杏坛春暖 —— 师道传承与匠心育人

Q记者:

“四有”好老师这一教育理念,具体指的是老师应当具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大品质,这一标准在教育界广为流传,深受认可。请问您如何理解这一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引导全体教师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


A李成坚:

这个称号既是一种崇高的荣誉,又是一种持续的鞭策。“四有”更像一个航标、一个尺度,指引和衡量我的言行举止。实践中,以身作则是第一要务。无论是称号的获得者,还是党委书记岗位上的教授,都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衡量新时代高校教师的第一原则,坚定践行“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教育初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学英语的人都知道一个词:discipline,纪律和学科是同一个词,这就意味着学科的训练和纪律的要求是一体的。换言之,学科的训练本质上就是一种纪律的规范。那么,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一政治纪律。我记得在给党员学生上党课时,我讲过:没有政治纪律的学科或专业训练是没有灵魂的。所以,将教师对自我行为的道德约束、对扎实学术的孜孜追求、爱护学生的仁心与立德树人的坚定信念相结合才是一位新时代高校教师真正应追求的至高标准。

Q记者:

您曾说过“感受百年学府的历史脉动是成为西南交大教师、确立‘交大认同’的首要一步”,在您的教育生涯中,交大的百年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您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您是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育人工作中,以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未来人才的?

A李成坚:

2024年获得这个奖对我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这是我在交大工作的第十个年头。这十年,也是我实现“工作在交大”向“认同交大”的认知飞跃。那么是什么催生了我这种思想的转变和飞跃呢?是源于我对于这所百年学府历史的走进——感受它的历史脉动。

我举一个例子:唐山五老之一的李斐英教授,他是学校唐山办学时期的第三位教授、第一位文科教授、卓越的英语教授。他之所以被尊为五老,就是因为他爱校如家的情怀和精勤治学的态度。但真正震撼我的是,他教授英文、世界史、经济和工程例律,以今天的眼光看,他就是多学科、跨学科的先行者。因为李斐英教授事迹的发现,促动了我带领团队在2022年开辟“院史撷英”文化育人栏目;2024年,我又策划“基于校史的外语学科史发掘、整理与运用的课题”,推动对交大历史上先后出现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国际汉语教育的历史进行全面的梳理。这种历史的走近,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可以实现外语教育学方向的发展,代表一种知识趣味、知识生产,产生一批外语教学史的研究成果;二是代表了一种育人资源,既是对教师的自我教育,也是教育青年学生的独特资源。很高兴,我们开辟的“院史撷英”系列已经推出了八期,这些成果成为鲜活的育人资源,可以形成一种蓬勃的精神动力,增强外语师生的学科自信、历史自信,同时可以增强大家的交大自信。


深耕细作 ——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Q记者:

您领衔的《西方现代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课程团队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请问您是如何将“贯通中外、凸显人文”的育人理念融入到课程设计中,深化跨文化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与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


A李成坚:

外语教育是典型的人文教育,它远不止于语言训练本身,很多时候人们总是狭隘地认为外语(语言)是工具性的。外语教育以跨语际、跨文化的特征,展示出它在拓展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上的学科价值。因此,以中外/中西对比的视角展开外语教育教学,贯通中外,既是外语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外语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西方现代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是我2015年入职交大的第一个学期带领团队创建的。它的意图旨在引导学生借由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系统把握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审视这一进程中出现过的种种社会问题,如生态问题、文化中心主义、人的异化等问题,由此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历程和理念展开对比,凸显中国方案、中国特色和中国成就,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2023年,我带领团队参加比赛,我想,这门课之所以能在众多课程中胜出,获得全国创新比赛新文科正高组一等奖,首要的因素就在立意和思想高度。这种通过重塑教学内容所企及的思想高度实际上是我对于外语教育责任、价值和学术研究得出的结果。真正好的教学是离不开持续且深入的研究的。学术上我从事英语文学和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这种研究的积淀有效地转化为教学的成果,使我做到研究与教学真正的融合。

谈到跨文化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和跨文化人才培养,自然是课程群、教学团队合力的结果,光靠一门课是无法达成的。我很高兴《西方现代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这门课作为学院的首门通识课程,起到了良好的带动和示范效果。学院开始大规模建设慕课,展开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外国语学院建成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3门省级一流课程、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和3个省级一流专业,这些成果最终都在落实新时期跨文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Q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一个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您认为应当如何加强青年人才培育工作,挖掘培育出具有学术潜力和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A李成坚:

人的成长何尝不是因为好老师的引领。我之所以选择英语专业、选择英国文学研究方向,都是因为不同阶段遇到了好老师。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照亮!

学院这些年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有成效,是离不开青年教师的激励政策带动青年人才成果井喷产出的。我认为要打造一支有力的师资队伍,首先离不开机制改革。外语学院目前45岁以下的教师占比54.7%,青年教师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生力军。所以如何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我认为,机制改革是核心。我们学院是全校第三个、唯一一个文科学院展开校院两级综合体制改革的单位。其次是引导青年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视,通过基层教研组织建设,如通识课程教研组、综合英语教研组等,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很高兴,我们这些年通过学校教书育人奖、思国奖、立德树人奖的组织申报,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师教学比赛等,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在强调科研成果产出的今天,绝不能放松对于教育教学的强调。因为科研能力的提升最终是落实到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上,这是不容本末倒置的。

Q记者:

您率先在四川高校开展数字化课程建设与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树立了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典范,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您认为应当如何深化外语学科的内涵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精准捕捉并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所带来的机遇,以持续推动外语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A李成坚:

我先谈谈课程建设方面。我经历了精品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和慕课课的发展历程,现在走到知识图谱课程建设的阶段,每一类课程建设阶段都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形态迭代与教学模式改革,我们要不断迎接数字化变革带给教育的挑战和机遇。

在专业建设方面,语言信息化处理是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发展的新方向。所以,这些年来我们推进“智能化语言数据处理与应用实验室”,建设新文科实验室,推动专业建设的升级改造。这个实验室同时搭载“习近平治国理政多语种语料库”、搭载 “四川省情多语种术语库”,既服务外语教学与课程思政,又服务学生实训实践,有力推动了外语专业智慧教育的转型升级。

此外,我们还在探索微专业的建设,聚焦工程翻译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以积极应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对于理工类院校而言,无论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还是非外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语言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低端、重复性的语言教学和服务已经被淘汰,所以,对于外语教师而言,持续学习,改变观念,提升数字素养,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和拥抱智慧教学。但我同时认为,在大语言模型和人工智能的冲击中,价值引领、跨文化思辨能力反而更为凸显,这也正是外语教育的价值所在。


教育强国——使命担当与梦想共筑

Q记者:

教育强国不仅是国家的战略需求,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与梦想共筑。不久前您做了以“爱校,乐教,善为——争当新时代合格的高校教师”为主题的讲座,在新时代背景下,您认为应当如何引导高校青年教师领会教育强国内涵要义、践行教育家精神,更好地将个人成长融入到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


A李成坚:

当下,全国上下都在学习和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中关于教育的全面论述,尤其是针对立德树人工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以及教育对外开放等展开重点学习,所以在此背景下,我与新入职教师交流以下四点心得。

第一,作为交大人,首先要了解交大的历史。交通大学的历史可谓是一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国工程教育缘起的历史。教师们从其百年的办学历史回望中可以领会交通兴国、交通强国的先辈贡献和责任担当。校史是丰富的育人资源,通过了解这些历史,青年教师首先育已,才能育人。

第二,青年教师站稳讲台需要从上好一门课开始。真正做到上好一门课是不容易的,这包含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和润物无声思政技巧;包含信息化时代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包含将科研转化为教研成果的能力提升。从上好一门课开始,努力成为引领学生成长的大先生。

第三,要融入社会、服务需求。高校不是象牙塔,高校的功能之一就是为社会服务,面向社会,服务需求,服务教育的对外开放。为此,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积极推进成果的转化,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推动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

第四,青年教师要坚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的确,当今知识更新速度太快,唯有不断加强学习,方能赶上时代的步伐。青年教师要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并与业务学习有机融合,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的教学能力。

Q记者:

作为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英语专业)负责人,您认为应当如何搭建好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促进和深化人文交流,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A李成坚:

外语学院有6个专业语种:英、日、德、法、俄、国际汉语教育,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多语种优势,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外积极依托海外合作伙伴,畅通中外人文交流渠道;对内积极依托国家铁路局、教育部语言合作中心和四川地方,通过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讲好交通故事和四川故事,助力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

事实上,这些年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在讲好交通故事方面,近年来我们一直承担国家铁路局铁路技术标准走出去的英语翻译和审校项目十余项。11月中旬,我们将联合中国外文局翻译研究院和国家铁路局,建设“轨道交通翻译与国际传播实践基地”,助力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在讲好四川故事方面,我们承担四川省委宣传部的大型委托项目“四川省情多语种术语库建设”,作为主要单位参与“三星堆文化研究院”建设项目,落实三星堆文化国际传播;近期,我们将陆续推出“古蜀文明译丛”,助力四川文化的国际传播。此外,我们打造的 Youth-link(中外青年云对话) 国际传播品牌,承接教育部语言合作中心系列英美高校学生来华研学项目;我们创新性地连续面向马来亚大学开设线上学分课,讲授《中国古典诗歌》和《华人通俗文学》两门课程,实现中国课程的出海。


转载自:西南交通大学学工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