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跨文化方向
核心课程设置及职业发展方向简介
一、课程设置
1.比较文学导论
(1)课程定位:专业基础课程,从学科演变到最新研究问题,使学习者总体了解比较文学的学科历史和现实应用。
(2)课程内容: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史和主要流派、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分析方法,以及基于理论和方法的案例分析等。
(3)课程特色:融入中国视角和中国元素,突出创新性研究案例分析,探讨全球化进程和国际交往下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
2.外国文学史(区分语种和国别)
(1)课程定位:专业基础课程,使学习者通过特定国别/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特征总体把握该国别/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思想演进历史。
(2)课程内容:以语种和国别为分类基础,历时性地系统梳理全球主要语言文化区域(英语、日语、德语、法语等)的文学发展脉络、文学流派、审美旨趣。
(3)课程特色:以全球视野和比较方法重审国别文学史,培养学生对文学历史的深度认知能力、跨文化批判思维及原著文本分析能力。
3.当代外国文学作品鉴赏(区分语种和国别)
(1)课程定位: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当代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鉴赏批评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等。
(2)课程内容:遴选21世纪以来的英、日、德、法等多语种、多区域当代文学作品,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价值、艺术特色,探讨文学与现实的互文张力。
(3)课程特色:时代性和现实性鲜明,易引发学习者情感共鸣,增进学习者跨文化认知、理解和交流能力。
4.文学跨学科研究
(1)课程定位:专业高阶课程,通过跨学科视角,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文学如何与艺术、医学、经济、科技、物质文化、心理学及生态学等领域互动,并借助不同学科的方法论深入分析文学现象。
(2)课程内容:课程结合理论研究与文本解读,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如何与视觉艺术、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结合,如何塑造疾病叙事、医学伦理及心理创伤的表达方式,如何回应资本主义、工业化及消费文化带来的社会变迁,以及如何在科技发展、新物质主义和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重新定义人类经验与文学书写。
(3)课程特色:通过对上述议题的探讨,学生将掌握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学术写作能力,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或相关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5.中外文学关系
(1)课程定位:专业高阶课程,旨在打破国别文学的拘囿,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以全球视野讲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悠久历史和资源价值。该课程面向英、日、法、德四个专业语种开放。
(2)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六个板块(中法、中德、中英、中爱、中美、中日),以具体案例分别介绍自17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和文化在欧洲汉学重镇德法区、19世纪以来英爱文化圈以及美国、日本的文学表征、传播路径、文化接受和影响等。
(3)课程特色:使学习者了解中外文学关系的基本方法,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二、职业发展方向
1.深造路径
攻读外国语言文学(文学方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等方向硕博士研究生。
2.就业领域
(1)外语教师:教授外语类课程,结合跨文化知识,提升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2)出版编辑:在出版社或文学期刊担任编辑,负责文学作品的筛选、编辑、校对和出版,推动文学作品的传播。
(3)新闻传媒编辑:在新闻机构或媒体公司从事文学报道、文艺评论、文化专栏等工作,通过新闻报道和专栏文章向公众传递文学信息。
(4)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策划:在文化机构或政府部门,负责策划和实施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如文化节、艺术展览、学术交流活动等。
(5)文化艺术机构工作人员:在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机构,从事文化活动策划、文学普及、图书管理等工作,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
(6)跨文化交流专员:在中外文化交流部门、国际组织或跨国企业中,负责策划和组织跨文化活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三、学习建议
1. 夯实语言与文学基础:扎实掌握一门及以上外语,系统学习文学理论,广泛阅读经典和当代文学作品。
2. 提升人文素养:广泛阅读哲学、历史、艺术、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经典著作,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等。
3. 提升跨文化能力:主动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学习如何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沟通,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4. 关注学科内外热点:关注新工具和技术在文学研究领域的使用,关注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关注文化领域的热点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等。
5. 注重实践与实习:积极参与各种相关的实习和项目,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升职业竞争力。
通过以上学习建议和职业发展方向,学生可以为进入比较文学与跨文化方向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提升自身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