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党政办公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学生工作  
国际交流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首页 > 通知公告 > 学术研究 > 正文

第二届中美关系的人文基础与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院长论坛、立项项目交流会

院长论坛

 

特邀嘉宾傅勇林先生

 

傅勇林,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成都市副市长,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现担任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译介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类型与学科建设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王晓路

 

本文针对国际中国学的两个主要分支领域:知识学为导向的人文学术与对策性为导向的当代中国研究进行分述。区域研究与传统的人文学术在功能上拥有不同的意义指向,并在学理与时效两个方面存在着内在规定性,因此,特别需要厘清两者的学术特质和研究方法,继而才能依据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条件进行跨学科分工与校际合作,以降低学科建设成本,在提升学科水平的同时及时提供确有价值的咨询服务。但由于目前国内各高校陆续开展的国别研究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外国语言文学及对外汉语教育专业,因此在这一特定专业的研究范围、跨学科研究机制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建议。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的国别与区域研究

——以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为例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金铨

 

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是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单位,2017年获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苏丹研究中心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等专业和农科专业优势为依托,以服务国家和社会需要为宗旨,以智库建设为导向,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和提升我国的苏丹研究水平,促进中国和苏丹相互了解、增进中苏友谊,为国家培养国别通领域通区域通人才,为中非、中阿关系发展和建设一带一路提供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杨连瑞

 

学科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形成知识的过程中,把同类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学术分类,以及为人才培养而设立的教学科目。学科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础,由三个要素构成:第一个是主体要素,即从事学科建设的师资队伍;第二个是客体要素,即一定要有创新型的科研成果;第三个是主体和客体结合过程中的教育要素,即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本文主要探讨以下问题:1. 学科和学科建设的内涵;2. 全球化与国家地位对学科的外延需求,特别是区域国别研究的凸显;3. 学科与专业:高校分类建设,避免同质化发展;4. 一流学科建设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人才体系;5.根本出路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外语学科框架下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侯敏跃

 

外语学科的专业性、学术性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疑惑、质问,甚至诟病,与此同时,外语人才培养需要改革的呼声日趋高涨。当下,培养精通外语、同时掌握其他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比较广为认可、高校采用较多的主要的改革方向,其中外语学科框架下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的培养,颇受高校的青睐,很多高校予以了实施。

但是,外语学科下区域国别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包括语言、跨专业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急功近利的现实环境、多学科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挑战。准确认识、梳理和分析这些挑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举措,有助于保障和提高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从小处入手——谈外语学科美国学的理论与方法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王波

 

新时代外语学科建设要积极拓展学科内涵,主动服务国家对外战略需求。本文讨论了外语学科美国学的理论与方法。本文提出,研究美国要避免大而化之,过于宏观。提倡从小处入手,从具体问题切入,关注美国方方面面的细节研究。外语学者可充分发挥外语优势,精读细读第一手材料,直面事实,理性分析。其次,对具体问题的认识,要有历史思维,善于从美国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视角认识问题,把握问题发展的线索与脉络。此外,还要以外语人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和学术心态,海纳百川,吸取不同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优长,减少对媒体以及其它学科专家解读分析的依赖,大胆提出原创性独立见解,形成相对客观的理性判断与科学结论,服务中美深层次对话与交流。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立足三性,聚焦东盟,面向未来:关于区域与国别研究的若干思考

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旭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2020年《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中,区域与国别研究被列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中的五大学科群之一。为顺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我们将立足广西民族大学“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办学定位,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动议和东盟研究的优势,凸显学科特色,凝练研究方向,打造一支精良的师资和学科队伍,不断夯实和拓展教学与科研平台,努力在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在国内同行学科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流学科。

 

外语学科体系下区域与国别研究的正当性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成坚

 

本论文首先强调在外语语言文学学科背景下发展区域国别研究的必要性、学科内在动力和外在期待,指出区域国别研究是拓展外语学科边界、丰富学科内涵的重要途径。进而论文对西南交通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四年来(2016-2019)围绕智库和学术中心两大功能的平台建设进行了整体性回顾,本论文最终反思外语学界对于发展区域国别研究目前存在的普遍认识偏差,提出新时代高校发展区域国别研究对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的应有之举提出建设建议。

 

 

立项项目交流会

 

美国历史遗产保护综合性立法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 黄鹭

 

本课题将从从19世纪美国民间组织对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推进开始,分析其产生的内外因素,通过梳理美国历史遗产法律法规的产生、推动以及系统的完善过程以及建筑遗产、文化遗产在更新保护过程中的开发要素、规划要素、实施要素,分别从遗产保护层面、遗产利用层面、遗产更新层面切入,结合美国著名遗产保护及综合利用案例,对历史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进程进行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和对比,为我国历史遗产立法的未来发展提供有效的经验,弥补立法的空白区,完善历史遗产立法体系,对减少和避免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部分历史遗产可能遭受到的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认同:民族危机与大学课程重构以西南交通大学改革为例(1912-1945

西南交通大学 樊亚琪

 

中国的交通教育诞生于沉重的民族危机之下,教育救国是其担负的历史使命,它的发展与国家认同的构建相伴随。作为交通教育的摇篮,西南交通大学在中国近代交通教育史上声名远扬。在民国初年,作为交通部直属(后属铁道部)的工程院校,交大尤其重视科学与效率,较少关心国事,在政治与社会活动中表现出迟缓性,直接套用英国与美国工程教育模式培养交通人才;“九一八”事变后,交大所处地理位置与遭遇的办学危机促使该校较其它院校更早和更深刻地考虑将学校办学理念、交通学科发展与国家兴衰存亡三者相关联,率先走上课程本土化的探索道路,培养适应抗战和建国需求的交通人才。本文将以对交大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校长李书田、孙鸿哲和茅以升的改革为例,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从课程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对1912-1945年间西南交大课程改革与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进行深入分析,考察民族危机下国家认同建构与交通课程改革之间的相互作用,展现早期交通教育从照搬英国和美国模式,走向本土化人才培养的探索过程。

 

美国生态交通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西南交通大学 张荣荣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交通系统为人类出行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侵占土地、分割空间、制造污染,产生诸多负面问题,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深远影响。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减少自然资源损失,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合理、科学地采取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法规,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化就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反思生态危机的结果。国外在多年前已经开展了生态交通立法的实践,并且注重对城市交通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相关法律对策的研究。在国内,作为近年来出现的新兴研究领域,城市生态交通立法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领域均处于起始阶段,部分学者已经分别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交通立法两个独立的领域进行了相关研究,但从生态文明视角对城市交通立法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尚不多见。本课题拟从美国城市交通立法中的相关法案入手,对其在交通资源、交通能源、交通环境、交通通畅等方面的生态立法进行考察,分析和总结美国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化的有益经验,以期为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城市交通法律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适用于我国城市生态交通发展的法律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萝特女性主义人论思想对传统人论的超越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张秋梅

 

本研究属中美跨文化认知研究范畴,为中国视野中的美国研究。当代女性主义神学诞生在美国,其思想集中体现和发展在美国。现在它不仅成为基督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已发展为全球性关联、跨文化的神学思潮,不仅在美国,在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都有一定影响。自从女性主义神学诞生以来,基督教的教会和神学传统不断受到质疑和批判。人论是基督教的核心问题之一,不可避免地被女性主义神学重新审视。萝特(Rosemary Radford Ruether)通过研究基督教传统发现,基督教神学传统人论是一种父权制人论,以男性为标准。奥古斯丁、阿奎那、路德和巴特等神学家思想中都有这种倾向。在这种模式下,教会、神学传统都是由居支配地位的男性主导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男性对女性的态度是歧视和压迫的。历史上,女性并没有被当作与男性具有同等尊严的人来对待。

萝特用女性主义视角对性别与人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新的主张,即女性主义人论思想。她剖析基督教传统中的不平等、不合理的人论观念,代之以性别平等的人论。她提出,女性主义神学批判性原则是提升妇女的完全人性。她认为能够提升女人的完全人性的思想就是属圣灵的,反映了人与神的真实关系。萝特提出的性别平等的人论对我们重新理解人、理解女性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分析萝特女性主义人论思想的基础上,探究她对传统人论的超越之处,从而看出其人论思想的价值所在。

 

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žWž莫里斯符用思想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 胡光金

 

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žWž莫里斯(Charles W. Morris)是20世纪符号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同时起着传承与开拓的重要作用。他前承美国符号学奠基人查尔斯žSž皮尔斯(Charles S. Peirce),后启美国符号学的推动者托马斯žAž西比奥克(Thomas A. Sebeok),对意大利符号学家费鲁齐奥ž罗瑟-兰迪(Ferruccio Rossi-Landi)和苏珊ž佩特里利(Susan Petrilli)等的符号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他推动乔治žHž米德(George H. Mead)的社会行为主义,发展皮尔斯、杜威(John Deway)以及米德等人的实用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行为学思想和符用思想,对作为意义理论的符号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莫里斯是第一位将符号学划分为符形、符义和符用三个分支的符号学家。莫里斯对符号及其使用者关系的强调和研究,为意义过程的实现引入了符号使用者这个重要主体,为将符号过程从传统上理解的静态传递变为动态建构具有重大意义。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符号学思想尤其是贯穿其符号理论和价值理论的符用思想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提炼和阐发。

本研究首先要采取文献追溯法,细读莫里斯的论著,找出其中涉及到符号及符号使用者关系的论断和叙述,对其进行整理、分类、提炼与阐释。其次,莫里斯符用思想受皮尔斯、米德、杜威等影响较深,因此,本研究还将采取对比分析法,在研读几人涉及符号及符号使用者思想的基础上,比较分析莫里斯对其他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最后,因为任何符号要成为符号,离不开人的使用,而人对符号的使用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更具有灵活性,所以本研究还将探索,符用思想能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语言、伦理、宗教、哲学、美学和传播学等带来的启发和意义。

 

近代美国人在川教育活动研究:1899—1943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王韬

 

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后,大量美国人开始来华,因四川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来川的美国人大多是有强烈使命感的传教士。这些美国传教士在初期的直接传教活动受挫以后,开始重视以教育辅助传教。本文通过研究《华西教会新闻》和同时期的其他文献研究资料,梳理出1899-1943年间的美国传教士和教会团体主要通过大力开办中小学、筹建教会大学、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设立职业学校等方式来扩大宗教影响力,进而促进宗教事业的发展。虽然这些教育活动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但也有一些积极意义。客观上,这些学校的兴办为我国传统教育用比西方短得多的时间实现向近代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样板和推动力,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坚实的西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功底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推动了四川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温馨提示

 

1、会期天气预报

 

 

    会议期间天气以多云天气为主,气温较热,但昼夜有温差,建议带一件空调开衫备用。

 

2、会议微信群 

 

    请参会代表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2019交大美国中心会议群”,以便更加方便地接收大会各项信息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