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2至13日,西南交通大学美国研究中心2023年年会暨第六届中美关系的人文基础与跨文化融通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方式在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成功举行。来自中美两国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8月12日上午的开幕式由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成坚教授主持。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康国政教授出席会议并代表学校致辞。他表示,此次会议对推动中美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有着重要意义。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秉承“人文引领,文化融通”,维护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理念,对学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和区域国别研究多提宝贵建议和意见。

峨眉山市委李良书记也亲临现场。李书记在致辞中对与会专家和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期待他们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峨眉山市开展的学术交流卓有成效,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俞森林教授和美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储诚志教授分别代表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及美国研究中心致辞。
俞森林教授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外语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外国语学院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强调了西南交大美国研究中心及区域国别研究在学院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希望通过本次年会提升学院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

储诚志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研究中美关系的人文基础与跨文化融通问题,是关乎中美之间民心相通的基础工程。坚持人文交流、加强文化融通,是两国间克服困难、走向合作和互利发展的必须。中美关系越是风雨如磐,越要护桥养路;待到雨歇云开,才好见车水马龙。

本次会议共设主旨演讲、“区域国别研究与外语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国际中文与外语教育”圆桌论坛和分组报告四大板块。主旨演讲由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俞森林教授、副院长杨安文教授和副院长黎明教授主持。中美两国历史、宗教、语言、文学、教育等领域的九位知名学者围绕大会主题,深度剖析了中美人文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以及跨文化融通的多样性与可行性。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学杰出荣休教授、中国现代史讲席教授Paul G. Pickowicz于1971年作为第一批访问中国的美国学生来到中国,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见证了中美人文交流的开启和发展。他以在线方式,结合自己收藏的珍贵历史照片,讲述了这段难忘的经历。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Charlene Polio教授通过在线方式,以ChatGPT为例,阐述了人工智能在二语教学和研究中的运用及潜在影响。

著名汉学家、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宗教研究系讲座教授Stephen R. Bokenkamp以“道教何以成为文化交流的良好基础”为题,在线分享了他的道教研究以及在川的道教研究与交流经历。

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以赫尔曼·麦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为例,介绍了该小说如何通过翻译走进中国,并从考察《白鲸》的副文本特征入手,勾勒出《白鲸》的总体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白鲸》的中文译文进行了深入分析。

清华大学曹莉教授以《美国新人文主义对中国“学衡派”的影响和局限》为题,从吴宓所倡导和践行的新人文主义文化观和教育观两个方面入手,考察了美国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白璧德对吴宓的影响,揭示了以美国新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学衡主张”对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的价值和局限。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袁征研究员深刻分析了中美两国人文交流的历史和发展状况,认为中美人文交流既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在中美关系陷入低谷的情况下,中美人文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斯坦福大学孙朝奋教授阐述了英汉形容词对量度的不同概念化,认为不同语言之间的变化具有系统性,这种语言多样性可能会影响人类思维。

北京大学赵扬教授以《移动辅助中文学习的教学资源与研发》为题,提出了移动辅助中文学习的资源研发应遵循的原则,包括素材化、碎片化、可视化和叙事化,同时提出个性化资源研发的实现方式,认为移动辅助语言学习开辟了中文学习的新路径,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巨大挑战。

美国普渡大学韦恩堡校区英文系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林力丹以《搭建新时代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世界文学与美国民俗文化》为题,分享了美国世界文学及民间文化课程如何促进中国两国文化与艺术的理解,发挥中美人文交流的桥梁作用。

区域国别研究与外语学科建设高端论坛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梁茂成教授、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向明友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的彭青龙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向明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袁筱一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剑教授等四位专家就区域国别研究与外语学科发展的关系、意义及方法等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和极富指导意义的建设。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彭青龙系统分析了外语学科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区域国别学“四位一体”的目标定位,即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咨政建言。彭青龙教授强调,外语学科是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可替代的力量,应依托外语学科语种优势,培养国别通、区域通和领域通的学科人才,以国家战略为引领,服务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教育部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向明友教授就区域国别研究成为学界热点的原因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并从新时代新要求、新要求下的外语学科、区域国别学与外语学科的合力并进等三个方面,对该领域外语人的使命等议题阐发了自己的观点。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袁筱一教授从外语学科的跨学科性切入,就跨学科研究的问题、路径和成败关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指出,外语学科从其本质上而言就具有跨学科性,而作为外语学科之“正”的语言与文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外语学科内涵不断拓展的根基所在。因此,“守正”仍然是外语学科跨学科研究“创新”的要义。具体说来,就是以语言或文学的基础研究服务国家的核心战略需求。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张剑教授演讲的题目为《国别研究与国别文学:以艾伦·金斯堡“中国作品”为例》。张剑教授通过美国诗人艾伦·金斯堡1984年随美国作家代表团的访华经历,阐释了 文学在国与国之间人文交流中的重要性,并阐明文学中其实也包含作者或他的国家对对象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的理解或误解,而文学研究恰恰能够化解双方可能产生的误解,从而增进相互了解。张剑教授指出,文学研究纳入国别研究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因为文学研究日益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和文化领域。

“国际中文与外语教育”圆桌论坛由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西南交通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储诚志教授主持。特邀中美两国六位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就国际中文与外语教育相关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及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贾益民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总结了海外华文教育的办学性质及类型,分析了目前华文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

美国布兰迪斯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冯禹教授以姓名文化为例,介绍了美国布兰迪斯大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从姓名顺序、姓名创意性、姓名性别提示等方面,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的中美文化比较,探索中国姓名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西姓名文化的异同,促进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的姓名文化,促进中美文化融通。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院长、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叶军教授通过对中、美、欧语言能力标准的对比,探讨了地区间不同的语言教育观,阐述了外语教育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角色。

美国中文教师学会副会长、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东亚系梁霞教授通过对中文教师和学生使用ChatGPT情况的调查,探讨了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师生对 ChatGPT的基本认识,鼓励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探讨新技术在课程教学中恰当使用的方式,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提升教学效果。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波副教授结合本校所开展的中文教学创新项目,提出了语言和文化、线上和线下融合式教学的多种国际中文教育新模式。

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助理教授邓琦贞对中美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和系统分析。

分组报告于12日晚举行,分为“中美关系研究” “国际中文与外语教育”“中美文学交流”和“中美跨文化融通”等五个小组,分别由西南交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鹏飞教授、东北林业大学董晓烨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梁彦民教授、西南交大外国语学院张粲副教授和徐臻副教授主持。议题涵盖中美文化、语言、政治、外交、教育等诸多领域。

13日中午,大会在圆满完成所有议程后落下帷幕。闭幕式由西南交大外国语学院李庆成副教授主持,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俞森林教授致闭幕辞。俞森林院长代表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感谢峨眉山市委、市政府和峨眉校区管委会为本次大会的大力支持,感谢学院老院长傅勇林教授对本次会议的悉心指导,感谢所有参与此次会议的外国语学院师生,尤其感谢来自中美学界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他们围绕中美关系的人文基础与跨文化融通,围绕区域国别研究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以及国际中文与外语教育发表了真知灼见,烹制了一场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历时三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已经消退,但世界局势更加动荡,大国博弈更趋激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美关系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推动中美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维护和加强中美交流的人文基础和跨文化融通,助力中美关系回归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西南交通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秉承“人文引领,文化融通”的理念,举办此次国际研讨会可谓恰逢其时。本次研讨会主题明确、视野广阔、洞察深刻,与会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和思想碰撞极大丰富了会议的内容,提升了会议的高度,为我们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思想盛宴和学术大餐。本次大会立足于中美关系的人文基础,探讨在当今时局下如何更好促进中美跨文化融通,促进中美关系健康发展,是中美学界一次有重要意义的国际学术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