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党政办公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学生工作  
国际交流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术研究 > 正文

外国语学院区域国别学科发展座谈会成功举办

2025年5月15日上午,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于犀浦校区30824会议室成功举办了区域国别学科发展座谈会。此次座谈邀请到瑞士社会生态经济发展中心(CSEND)总裁、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UNDESA)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办公室(UNOSD)顾问沈麗佳女士,巴塞尔大学名誉教授、前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创新、竞争力和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PPP) 委员会主席团成员Raymond Saner教授,二位嘉宾与我院区域国别团队师生一起,在黎明副院长的主持下,围绕研究方向、教育模式及国际合作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我校文科学部主任张雪永教授、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一帆教授、外国语学院张露蓓教授、张杨副教授、李庆成副教授、唐佳路副教授、付华权博士、杨驰博士、王天焦博士、莫兴伟博士、崔龙博士、罗鹏老师及部分区域国别方向的研究生参加了座谈。



我院副院长黎明教授首先代表学院对来访外宾表示欢迎,并就我院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及拟设置的学科方向、区域国别研究队伍及拟开展的相关工作作了简要介绍,并期待来访嘉宾对我院区域国别学科建设提出建议和指导。


随后,沈麗佳女士结合其在联合国的工作经验,指出区域国别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政策制定,要解决研究与政策之间存在较大脱节这一关键问题;要加强方法论创新,结合定量大数据与定性分析,以实现更强的解释力与政策导向性。接着,她进一步提出,未来研究不应局限于个人发展,而应以服务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共同导向。这些目标涵盖了贫困、教育、住房、城市发展、交通、水资源、陆地与海洋生态等多个维度,研究应当关注不同领域之间的互动、影响与潜在副作用(包括负面影响)。然后,她从文化与文学的角度提出跨语言、跨文化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她认为,不应仅仅停留在欣赏语言之美、语言使用方式以及语言结构的层面,而是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国家的文学是如何描写当前社会关切的,这会有助于理解各国的文化信仰与假设、社会分层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设想。最后,她还特别提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的跨越式发展对他国而言具有很大的



借鉴意义,在区域国别研究中可以深入探讨如何对外传播此类信息,如何共享相关知识。



Raymond Saner教授主要围绕“教育制度的多样性与成效”展开。他首先对亚洲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高压锅”式教育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这种从幼儿园开始的应试导向并不一定带来幸福或成功,并引用“哈佛成人发展研究”,指出学业成绩与人生幸福并无必然联系。紧接着,他以瑞士为例,提及当地家长普遍重视职业教育和学徒制度,鼓励孩子先掌握技能,再决定是否进入大学深造。这种模式虽导致瑞士成为经合组织(OECD)国家中大学入学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瑞士在经济、创新和企业竞争力方面却表现出色,显示教育路径多样化也可达成社会成功。最后,他强调,在区域国别学的框架之下,须关注区域国别研究的应用性,重视对学生商务外语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为其未来进入国际商务、外交领域以及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做好准备。


我校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兼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一帆老师则结合学校特色与国家老龄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经验,建议我院区域国别学科依托交大交通特色,将铁路交通、人工智能等议题与区域研究结合,避免与其他高校同质化。同时,他建议要搭建多学院共同参与的研究平台,整合多语种师资与跨学科资源,并加强师生跨校、跨国交流,从而增强学科竞争力。



在讨论环节,师生们积极发言,就区域国别研究方法、课程设置、学生申请联合国实习岗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此次座谈会,标志着学院在拓展国际资源和联系、服务国家战略、探索具有交大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建设路径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