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下午,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2025年第9期“创源大讲堂”于犀浦校区X30824顺利举行。此次讲座以“Language, Culture and Mind——Independence or Interdependence?”为主题,特邀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荣誉教授Chris Sinha和人类学家、语言学家以及社会学家Vera da Silva Sinha博士担任主讲嘉宾。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黎明教授担任主持人,语言学学科团队师生参与此次学术讲座。

Chris Sinha深耕认知科学、语言发展领域,著有Language and Representation等重要著作;Vera da Silva Sinha则以文化与语言对思维的塑造机制为研究核心,二者兼具语言学、人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视野。此次讲座聚焦认知科学两大对立范式,通过language, culture and mind(语言、文化、思维)的概念辨析,揭示三者在独立属性与依存关系中的理论张力。

讲座伊始,Chris Sinha教授介绍了认知科学的跨学科性质,指出其涵盖心理学、语言学、人工智能、哲学、人类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并引发了对认知科学是否继承或替代普通心理学的思考。接着,他从认知科学的学科背景切入,系统梳理了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两大理论范式的核心分歧。形式主义将语言视为规则驱动的符号系统,强调句法的主导地位及思维的计算表征功能,例如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功能主义则主张语言是交际与认知工具,其结构与意义根植于社会文化实践,如维果茨基提出的“符号中介”理论。结合其著作Language and Representation中的“社会自然主义”路径,Sinha教授指出,语言表征是生物、文化与社会互动的综合产物,批判了形式主义脱离语境孤立分析语言的局限性。
随后,Vera da Silva Sinha进一步从人类学视角阐释了文化的多维定义,强调文化不仅是群体共享的行为模式与世界观,更是通过语言、仪式等符号系统不断再生产的“规范性秩序”。在理论解析中,两位学者结合具体案例深化讨论。针对形式主义“严格组合性”的局限,Chris Sinha以“The lectures are in Chongqing”与“The lectures in Chongqing take place in May”的语义歧义为例,揭示语境与文化图式对意义理解的关键作用。此外,围绕语言相对论,学者们指出,尽管不同语言导向差异化的认知框架,但人类共享的具身经验与文化实践为跨语言理解提供了基础,这一观点呼应了维果茨基关于语言作为心理活动中介的双向重构理论。
最后,主讲人与在场师生就语言学学科前沿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其中还特别讨论了人工智能的相关问题。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黎明教授总结指出,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对语言、文化与思维复杂关系的理解,也为语言学研究的国际化与交叉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此次讲座在热烈的学术对话中圆满落幕,彰显了西南交大在语言学领域的学术活力与创新视野。
撰稿:彭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