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党政办公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学生工作  
国际交流  
学术研究  
党政办公 首页 > 学院新闻 > 党政办公 > 正文

王晓路教授应邀来我院做讲座

   12月7日下午,我院特别邀请了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晓路博士做客学术报告厅,面向全院师生做了题为“全球化与人文学术的现代性”的主题讲座。王教授在学界研究领域广,学术成果丰,具有较高影响力,因此很多本科以及硕士研究生早早就慕名而来,不少老师下课后也匆匆赶到会场,整个报告厅座无虚席。
   讲座由俞森林副院长主持,在开讲前,王教授的博士生,我院青年老师任显楷对王教授的学术科研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
   王晓路教授通过对时事的总结,指出现在牵动全球的事件越来越多,而且十七世纪以来的技术革新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态。二战后,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技术普及化带来了现代性的共同问题。而中国自新时期以来,现代化在器物、精神、文化上逐次展开,同时人文学术研究也致力于与国际学界接轨,在成果量上进展明显,这一现象本身凸显出人文学术的现代性特征,值得学界认真“往后看,朝前走”。然而在转型期的历史语境下,对于社会文化现状、文学书写、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样态和功能等方面应当如何观察、解释和实践?以及国内学界在过去三十年间的学术接轨与学术再生产中,通过外国文学和文化研究应当提供何种共享的知识方式和特有的学术洞察?而当前的学生培养如何才能使他们具备有可持续的科研潜能?正是因为这样的考虑,促成了王教授对于讲座主题的思考。
   王教授通过对文化史与学术史的梳理,考察了中国文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觉醒,周边认识以及交互影响的历程,还指出了中国学术在自我语境中形成的知识样式,由此对比了中国文化在全球化中的误读以及后来的文化互识别。在当今外部条件以及内因共同作用下,中国学术形态产生了变化,更具有现代性,全球性,然而也带来了诸如“跟风式译介”、“非学理性立言”、“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式话语”等问题。王教授提出了在全球化下,我国学界应有的学术程序应当是:其一,对引介学术参照框架和理论本身的历史发生学应透彻把握,因为每一种理论的产生是理论家自我认知的意向性呈现,而这种意向性又与历史性和时代性存在着互文关系。其二,对本土经验的差异性应有清醒的认识,因为历史和实践均是观念世界递进的结果。其三,在上述二者之间寻求符合历史现状和本土经验的替代性参照和有效解释。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时间里,王教授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同时又口吐珠玑,谈笑风生,向大家展示的渊博的学术功底以及深刻的研究洞察力。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关于搞科研、做学问的问题时,他也耐心,细致,席间的妙语连珠引得全场阵阵欢笑与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