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念与思想贡献
——在"潘文国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
傅勇林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成都市政府参事
(2023年8月19日)
尊敬的潘文国先生和师母,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和同仁:
大家好!
今年,潘文国先生将迎来八秩华诞,为向这位杰出的学者表达国内外学界由衷的敬意,今天,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在这里召开“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论坛暨潘文国学术思想研讨会”,昌明学术,彰显思想,弘扬文化,共同学习潘文国先生坚韧不拔、学而不已、深谋远虑、困知勉行、守正出新、别创高峰、誉满中外的精彩人生;学习他在中外学术间披荆斩棘,“持平入妙,铢两悉称,良无间然”,“发前人所未发,开一代学风”,“发潜德之幽光,启来哲以通途”,承前启后、“露溉无穷”的一生。同时,也借由此次深入、深刻、深切的研讨激活我们的学术生命,从先生的知识、学术和思想中汲取我们当下急需的知识资源、学术传统和思想菁华,接续并持续地充盈中国学术固有的理脉和精魂,“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积极奉献我们的现实关怀。因此,这当是一次不平凡的学习和研讨。
当今世界急剧变革,“旷观古今之时变,横览万国之兴衰”,我们已站在新的历史捩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旧学既坠,新学待起,急需“学术自觉”,因为“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关键便是“学术自觉”。而潘文国先生勤勉一生用其学术生命昭示我们的就是这份沉甸甸的“学术自觉”——这,无疑是我们今天一份难得的精神财富。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归纳刘勰《文心雕龙》的基本精神时说:“大抵舍人论文,皆以循实反本酌中合古为贵。”潘文国先生一生持守经典,“循实反本,酌中合古”,这条原则必与先生心心相印、精神契合。先生谦冲自牧,志行高洁,一生追求“以成务为用。……安有丈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哉!”,深具家国情怀。他献身学术,倾毕生之力,发幽阐微,钩深致远,举事征实,“不失真,不坠实”,事理圆融,品格朴茂。他深知“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因此他钩玄旨在“提要”,旨在提炼“大理”或“规律”。所谓“原道”、“征圣”、“宗经”,在他看来,就是要“酌中合古”,回归经典及经典之“雅义”。显然,“循实反本酌中合古”原则已与先生融为一体——这,无疑是我们今天一份难得的思想财富。
先生一生锲而不舍,殚精竭虑,皓首穷经,创获甚丰。他一系列论著精审绵密、新见迭出。他钩沉中西学术要义,穷搜冥索,精思博考,往往纲举目张,一语中的。就今天而言,先生的学问将把我们导向冲和古秀的历代经典,先生的学术则告诉我们古典学问需要诠释,而诠释作为学术实践,既可涵养精神,也是古今学人思想取向必然的学术抉择。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的张力》曾说:“举凡疏证诠解中国古学经典、迻译西学整理旧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与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寻回精神涵养,不负人类教书育人之亘古基业。”显然,先生的学术其意义和价值正在于此——这,无疑是我们今天一份难得的学术财富。
这些精神、思想和学术财富,既关乎我们的精神教养,又关乎我们的思想境界和学术品格。精神教养需要另行整顿,思想境界需要着力提升,学术品格则需重新锻造。潘文国先生献给中外学界的这些财富,或许便是我们当下勉力而行不可或缺的精神、思想和学术资源。
拜读先生论著、深研先生之学问和思想,我们发现,如此高妙的学术智慧已经成为我们的精神故乡,似乎正须臾不停地耕耘着我们的心田,温暖并慰藉着我们——这,无疑是我们今天一份难得的文化财富。
“知无涯,学不已”。我们过去、今天和先生进行精神和心灵对话,就是在先生构筑的精神家园里与我们自己的精神和心灵晤对。我们当应重返历史深度,和先生“同研文心,同雕精龙”,“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共同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文化参与跨文明建构和对话,“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输送一份持久而深切的文化关怀和学术智慧。
使命和责任让我们汇聚于此。“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