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占卜,祭祀。汉字,陶器,青铜。战争,建筑,诗歌……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中国文化。
初读此书时,我在内心问自己:什么是美?美之为美究竟有什么标准?书中李泽厚先生讲“沉淀说”,美与审美是一种不自觉的积淀,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现在的文字、诗歌、绘画都经过了演变,最开始的样子或许已经模糊不清,但从它们一出现,所有的内容都保留着,或许被遗忘过,但去探求话就会逆流而上追根溯源,这是这些积淀赋予了事物美的内容。后来我对比其它讲美学基础知识的书中阅读到,审美过程中分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由于年龄、心理、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差异,不同的审美主体有不同的审美需要,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时,会作出不同的审美判断。因此个人对美理解并无高下之分,或许一个社会共同体会给出一个大众化的标准,并利用这个标准来建立价值体系,但这并不一定被我们内心真正认同。所以,如果用主客观来解释美,只能说,能让“自己”有所感触的,便是美,这种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可以对任何标准说不。但是,当我们不再是以“个人”的身份面对世界,而是处在一个更大的文化群体中,一些大多数共同接收的标准便是彼此理解的基础了。美的标准会因为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这是后天大环境的影响,我们身处其中就会被同化,而原因却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
我最喜欢的一个篇章是“魏晋风度”中人的主题。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都经历了转折。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据了舞台的中心,中国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而许多人认识的魏晋,大概都和“魏晋玄学”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对魏晋玄学,观点最多的是认为空对空的玄学是消极的、无意义的。不过,李泽厚先生在书中讲到魏晋恰好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作者认为,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着重探究,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
这种纯哲学和纯文艺的基本特征,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重新发现、思索追求。《古诗十九首》充满了赤诚地情感。它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怱若飘尘”……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使这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在这个时代,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陆机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这个时代如此的有情感。他们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他们认为,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
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对于魏晋之风没有如同唐诗宋词一样高度的评价,但是我认为,我们的这个时代缺乏的正是那样一种精神。躁动的社会,看似缤纷繁盛的文化泡沫下,充斥着贫乏的一味取悦大众的低级趣味与麻木的思想,无法平静的大众,想要发声却被淹没的还保持清醒的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文化匮乏,正如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所示,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未必就有繁荣的文化与思想。
“你不能藐视那已成陈迹的、僵硬了的图像轮廓,你不要以为那只是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你不要小看那似乎非常冷静的阴阳八卦……,想当年,他们都是火一般炽热虔信得巫术礼仪的组成部分或符号标记。它们浓缩着、积淀着,原始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图腾,占卜,祭祀。汉字,陶器,青铜。战争,建筑,诗歌……一切的一切,让人陶醉在古老中华的文化之中。在这片土地上与自然、命运抗争,从荒蛮走向文明,这中间,一辈辈一代代,在探索与追寻中,在失败与迷茫中,跌跌撞撞却步伐坚定,终于走向现在与未来。
楚汉真英雄,魏晋真名士,纵是明清市侩,博得小民一乐,也是一时好自在。中国的美,从来就没有被真正束缚过,它总是在慰藉着中国人的感官世界,传递着中国人的心灵表达。从骇人的青铜饕餮,到瑰丽的神仙世界,再到尘俗的地上人间;从佛国的大千世界,到威严的帝王画像,再到青绿山水与水墨丹青;从气象万千的煌煌大赋,到或率性潇洒或柔肠百转的诗词,再到琐碎庸俗的市井评话……中国人,不论过去的中国人或现在的中国人,是知识分子或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总能找到自己喜爱的美,然后再让这份美包裹着自己,阻挡着纷纷扰扰的人生烦恼,寻找快乐。快乐又哪会有尽头呢?于是美与审美,造美之人与赏美之人,再度上路,继续着他们的历程。书中描绘的中华之美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作者介绍:王一土,来自外国语学院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爱好舞蹈,写作,生命中不能没有火锅。爱折腾,永不停息,时常疯狂,偶尔清醒,期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