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慕师而来。近日由我校外国语学院多位老师联手打造的新型课堂“慕课”课程在网上上线。慕课课程与以往课程不同,采取线上授课的形式,使师生都能够共享资源,做到真正的知识共享,有教无类。
李成坚教授是西南交大外国语学院现任院长。作为慕课团队的重要力量,李院长在谈起选择加入拍摄慕课队伍的原因时,语重心长的谈到了慕课课程的特点,她认为,慕课课程注重的是通识模块内容的讲解,而这一部分,既是当代教育部着力推进的,也是对我们学生发展具有极大裨益的;另一方面,慕课课程则是在跟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步伐,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运用开放课程的新形式,培养学生的国际常识,从而以外语作为桥梁,增加文化的跨域输入与输出。“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慕课,正如这样一股掀起的新风暴,其中蕴含的能量不可估量。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慕课课程的准备,耗费了团队大量的心血。李院长在谈及慕课的前期筹划时坦言,对于慕课的前期构思,从2015年起便已在心中埋下种子,一点点的筹谋,两年的运筹准备,最终终于让慕课呈现在全校师生面前。李院长谈到,之所以耗费如此长的时间精力,主要是因为慕课课程与我们平时的课程有巨大的区别。慕课课程,它采取线上授课的方式,所以它面向的不仅仅是一个班,一个专业,一个点的学生,而是面向全校,面向多元专业,面向一个面的学生,由点到面,这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更是质的飞跃。这意味着,团队老师教授的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而是多元化,高容纳度的内容。
如此高的要求,在加之对新方式的初次接触,在前期着实给慕课团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李成坚院长表示,团建组建后,面对着许多的困难,教育的质量,学习的质量,专业知识的挑战,辛苦自是不言而喻,但也如同所有的新事物一样,它充满着可塑性,充满着可能,充满着人们对于未来教育的期望。所以虽然制作和运作一门慕课是一件耗费精力的识器,但需求之下,困难都不是困难,在慕课制作过程,教师们不断的思考知识,趣味,使用和延展,中心始终是学生,热情却来自自己。
李成坚院长以自己在慕课讲授的英美文学为例介绍了她在慕课课程中使用的案例教学法。她由英美文学故事为由,通过文化比较,延伸到国外的环境治理,条规制定等知识,使知识由点到面,构建思维导图,增加了文学的趣味性,活泼性,而这做出一切努力,最终应落实到我国自身的建设上,落实民族情怀之上。实现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慕课就是你我脑洞间的那根“红线”,因为这是互联网发展的时代,当人们在键盘上敲出“距离”二字,竟然会有不明其意的时代。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相距无几。而慕课代表的,是一种机会,一种思维,一种解放。李院长指出,通过慕课,可以让非专业的学生接受多元的知识的熏陶,使更多的学生形成国际化思维,这无疑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巨大作用。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授课教师的挑战,是提升教师能力的平台,使教师在这样双向的互动中得到提高,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慕课新的形式,使知识得到真正的共享,使无知变成奢望。且看风起于青萍之末,聆听慕课由弱变强的足音。
文字记者:王春雨
摄影记者:余 港
编辑:祝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