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系
新闻公告  
本系概况  
师资介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学习园地  
学生风采  
特别推荐  
系内通知  
学生风采 首页 > 德语系 > 学生风采 > 正文

我系唐立新奖学金获得者沈彬彬:静待藏地雪莲盛开的支教者

前言:经学生申请,学院评审小组评审、公示,学生工作部形式审查,唐立新奖学金评审小组面试,我系德语系优秀学子沈彬彬获得素有“奖学金中的奥斯卡”之称的2017年度唐立新奖学金。同时,他还获得了2017年度唐立新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也曾荣获2015年度唐立新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以下图文出自西南交通大学扬华研究生新闻中心记者对沈彬彬的一篇专访。

“沈诗任笔,文质彬彬。梧桐嘉木,凤凰求栖。”寥寥十六字的自我介绍,引典藏寓,让笔者看到了一个诗意淡然,心有远方,睿博广志的人。他便是我们本次采访的主人公——沈彬彬,一名来自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

为藏区孩子点燃读书梦

从一名德语专业的学生到一位高一数学老师,面对70多名学生,沈彬彬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和压力。第一堂课上学生们自我介绍藏语名字时的欢声笑语、上课点名时叫不出来名字的尴尬和窘迫、讲解知识时学生认真专注求知的眼神,都让他初尝到了老师这个角色带给他的别样体验。

马尔康市中学学生们的数学基础起初不是很好,也不擅长做笔记和总结。为了让学生学到优秀学生做笔记的方法,沈彬彬专门联系了当时一版走红网络的浙江某重点中学“学霸笔记”的原创同学,邀请他们捐赠一份笔记,让学生以此为榜样,学会用心记笔记。他还针对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大家上课前务必准备四个本子——错题本、好题本、草稿本和笔记本,帮助大家养成习题分类和及时纠错的习惯。尽管自己本身理科成绩很好,他每次课前仍会花大量时间用心备课,搜索全国各地的同版本数学教材的试卷为学生精选习题。在他的辛勤付出下以及学生们的刻苦努力下,他任课的两个班级数学成绩名列年级第一、二名。

阳光活泼的马尔康市中学学生

藏区孩子很开朗,有着阳光般的笑容和纯净的眼神。而深入了解之后,才会发现天使般的孩子背后,也有着鲜为人知的心酸。当有位学生的作文《对书的渴望,我为书狂》中写到“为借阅一本书而奔走几里外的山路、为不让父母发觉而夜晚偷偷用手电筒照明阅读、为买到一本心仪的书省吃俭用零花钱好几个月”时,沈彬彬看到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和学习条件的窘迫,为此心疼着急。一心想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难这一问题的他萌生了举办书香校园系列活动的想法。随即,沈彬彬开始向学校、社会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等多方联系。在西南交大教育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200多册价值总计近5000元的图书被捐赠到马尔康市中学。看到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并以读后感的形式分享读书的喜悦时,沈彬彬的心里感到由衷的欣慰和高兴。

马尔康市中学的理科实力整体偏弱,学生们成绩不太好,为了更大程度地支持学生的学习,沈彬彬决定在该校设立学科奖学金,希望他们能看到榜样的作用,看到未来的希望。有了想法之后,他开始向社会爱心人士发起捐赠奖学金倡议。很快,两家爱心企业和单位为该校分别捐赠了万元数学学科奖学金,并以“笃志奖学金”和“货车帮奖学金”命名,用以奖励该校数学学科排名前列的同学。“我希望通过我们支教团的努力,让支教地的孩子能看到更美好的未来,遇见更优秀的自己。”一字一句间,都是沈彬彬对支教地孩子师长般的关心和大爱。

“老师决不放弃,并希望你们能成为那一尾幸福的小鱼。将作业如研墨,令测试如酿酒,让考试如烹饪,如此这番,方能或笔走龙蛇或沁人心脾或脍炙人口。也方能劈波斩浪,抵达彼岸。” 这是他对学生们殷切的期望。

获得数学学科奖学金的学生们

用心铭记每一次感动

回忆起一年来的支教经历,沈彬彬满是感慨,更多的是感动。马尔康市中学的环境比较艰苦,最初沈彬彬和其他支教队员到时,没有想象中的教职工宿舍,学校也没有澡堂。由于条件有限,学校将办公室临时改装成了宿舍。“但其实这些都还好,我们很快就适应了。”尽管这些艰苦的条件从沈彬彬的口中说出来显得云淡风轻,却仍能从他的表情中看出在经历了这些艰苦的条件过后的一份淡然和从容,还有对在艰苦条件下生活的孩子们一份复杂的感情。

寒假期间,沈彬彬在一位学生家做家访时留住了一段时间。一次,他和这名学生去山上体验挖虫草的经历。回去的路上,天已经暗下来了,微冷的山风吹得人想早一些回到家。为了尽早回去,学生带着他走了一段不很熟悉的路,不觉间,眼前出现了一个近乎悬崖般的斜坡。回去要绕很远,往前走却是未知的危险。学生想了想,带着藏区长大孩子身上的特有的胆量和勇气问他:“老师,这段路我有把握能走过去,你敢走吗?”像是被一股莫名的力量鼓舞了一样,沈彬彬点了点头。悬崖斜坡上不是完全光滑坚硬的石头,有很多小石子,还有树根。学生抓住树根先走了过去,随后递过来一根粗树根。他一手扶住崖壁,一手拉住树根,在后面慢慢向前挪动。小石子不断地从他脸旁滑落,有一个石块还差点砸落在他的头上,最终被他及时挡在了掌心之外。因为没有长期的山路经验,那一小段山路,他走了很久。

沈彬彬与学生在一起

这一次的经历,让沈彬彬感受到了藏区人民的不易,尤其是对在藏区长大的孩子们,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对他们而言,为了挖到山上的特产作为经济来源,或许早已习惯了这些必经的山路,或坎坷,或艰险。也正是这样,学生们更要意识到所处环境的恶劣,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是沈彬彬的深刻体会,也是他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

沈彬彬还利用课余及假期时间走访了很多的学生家庭,在每一次受到内心的触动时,他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这些困难学生。在这些家庭中,有一个特殊的家庭,父母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爷爷奶奶辛辛苦苦拉扯家里两个孩子长大,宁愿自己多吃苦,也希望孩子过上相对好点的生活。然而,一次车祸却让爷爷不能行动,家里失去了支撑。从副校长口中得知这个情况之后,沈彬彬当即去了学生家里家访。土坯的房子特别简陋,昏暗的屋子里摆放着看起来略显单薄的床,走近一摸,被褥都是潮湿发硬的,而他们的主食基本上每天都是土豆。这些情况深深的触动了沈彬彬的内心,从学生家里出来时,他就下决心想方设法帮助他们。于是沈彬彬发动认识的人,牵线社会上的爱心人士,通过结对帮扶的形式来资助贫困学生。沈彬彬用这样的方式曾先后温暖了五个特殊家庭的孩子。

支教结束前,沈彬彬去一个结对帮扶的学生家庭说明后续资助的相关问题。学生的外婆知道了沈彬彬要离开的消息,冒着大雨悄悄地前往集市去买鱼,只为了给来自鱼米之乡浙江绍兴的沈彬彬特地再做一顿他爱吃的鱼。当集市上因藏历节日放生日而买不到鱼时,婆婆又冒雨去鱼贩仓库,终于买到了一条鱼。在那碗鱼汤里,沈彬彬吃出了满满的家的味道,感动的泪水也充盈着他的眼眶。

支教团为学生送去冬日温暖

临别前,沈彬彬和支教队员们商量好了要默默的离开,不搞活动仪式,不打扰学生期末学习。有部分知道老师将要离开的学生,纷纷来到办公室给沈彬彬送上了亲手做的贺卡和写的信;作为书法家的校长莫尚华,亲自写下一副书法作品赠送给沈彬彬留作纪念,并对他在这一年的付出和奉献表示感谢,期待与沈彬彬日后再续前缘;校领导武锡英、庆真王姆等老师,以及启蒙他在藏区学习藏文和带他体验各种藏式风情的两名藏文老师,在离别前夕纷纷设宴为沈彬彬送行……藏区师生们温暖的话语,温馨的陪伴,无一不让他为之感动。

走向更远的梦和远方

最后一节课上,沈彬彬向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大学经历和人生态度。在学生一声声的惊讶和震撼之下,他描述了大学生活的多彩与美好,也告诉他们“人生奈何叹苟且,诗酒无休梦田野。要热爱生活,乐于思考,勤于写作。”对于未知和迷茫,他引导学生发现美,捕捉景色,诗意生活。希望他们可以征服心中无形的大山——对当下的无可奈何及对未来的无所适从;更期待学生们能抵达心中无形的殿堂——怀揣在心却久未释放的梦和远方。他还提醒同学们要钻研传承藏族文化,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做一个正直和善良的人。

沈彬彬与学生一起参加多彩民族活动

支教中的他,显然已经适应了“老师”这个重要的角色,已经扛起了肩上的责任,把学生放在了第一位。

今年的教师节时,沈彬彬已经走下了讲台,回到了成都,又成为了西南交通大学的一名学生。在校学习的他忽然收到了学生和家长们以各种形式发来的节日祝福,一声声“沈老师,教师节快乐!”又把他拉入了支教时一幕幕难忘的回忆。对于沈彬彬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在这样一段时间里,他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一位尽职尽责,用心待学生的老师,为学生们传授知识,传播人生态度。当他起初以为自己在学生和家长心中只是支教的匆匆过客时,不经意发现竟能被藏区的学生和家长如此深深地眷恋,被深深地记挂着。也许,最好的分别大概就是这样,尽管人已走远,但仍心向往之,聚如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人生实苦,道阻且长,但请足够相信,前方终究有终点,作为在朝圣路上的虔诚行者终会抵达。”随笔中,沈彬彬用动情的文字写出了对支教学生们的情感,愿他们能够各有所成,在不久的未来,在某个偶然的场合邂逅,能遇见更好的自己和对方。在人生的朝圣之路上,支教只是漫长道路上的一个缩影。也许我们能做到的就是“静待藏地雪莲的盛开,不忘初心”。那么,就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段路,做好自己要做的每一件事,怀一颗向上向善的虔诚的心,多行善事,莫问前程。

沈彬彬与全班同学合影

扬华研究生新闻中心记者 刘媛媛 报道 罗琦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