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系
新闻公告  
本系概况  
师资介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学习园地  
学生风采  
特别推荐  
系内通知  
新闻公告 首页 > 德语系 > 新闻公告 > 正文

德语系教师参加“歌德与中国——中国与歌德”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8年5月6日,“歌德与中国——中国与歌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召开,来自杜塞尔多夫歌德博物馆、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宁波大学、四川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们相聚山城、畅议歌德。作为会议的协办方,来自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的莫光华教授和何俊副教授也应邀出席,分别主持了一组大会报告和做了小组发言。


        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学院客座教授、年届八十高龄的杨武能先生深情回顾了自己随同已故恩师冯至(1905-1993)先生1982年在海德堡参加“歌德与中国——中国与歌德”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难忘经历。汉森(Volkmar Hansen)教授的报告围绕歌德的欧洲意识展开,追溯了歌德欧洲意识的形成历史及其特质。在题为《歌德:走在了他人之前》的报告中,李昌珂教授探析了歌德这部作品中折射出来的独特写作手法和叙事路径。冯黛绿(Barbara von der Lühe)教授的报告《电影中的歌德作品》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歌德作品在电影荧幕上的搬演,并特别关注了歌德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从古至今的电影改编。冯亚琳教授了题为《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报告,将歌德的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传统进行对比式探究,并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


        当日下午的小组报告则从比较文学、译介学等不同视阈出发,涉及“浮士德精神”在中国的崛起和嬗变歌德自传《诗与真》中译本的对比分析、以歌德和李白诗歌为例的隐喻对比研究、歌德名诗《一切的峰顶》(Wanderers Nachtlied)在中国的翻译接受史、《浮士德》代表性译本与其“副文本”以及《浮士德》与陈铨作品《浮士德游中国记》的互文性研究,此外还涉及歌德诗歌汉译及其中国组诗的研究等。何俊副教授所做报告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曹雪松改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剧本》为中心,凸显了歌德书信体小说经由郭沫若的翻译进入中国后发生的中式形变,具体表现在体裁、母题、形式等多个维度,这尤其从剧本对慈母稚子场景的放大和渲染可以窥见。 另外,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秘书莫光华教授的召集下,项目团队成员与首席专家杨武能教授一起座谈,就项目研究进度、前期成果撰写体例和后续研究计划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商讨。


01.jpg


0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