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主页
Home
|
English
首页
学院概况
院长致辞
学院简介
历任领导
现任班子
工作人员
机构设置
专项委员会
教学机构
工程英语系
英语系
国际汉语系
日语系
商务英语系
德语系
法俄系
翻译系
教育教学
大学英语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学术科研
新闻公告
研究团队
美国中心
欧洲中心
科研项目
科研论文
专著译著
学术期刊
特别推荐
资料下载
国际交流
新闻公告
交流概况
对外汉语
合作项目
外教师资
交流成果
孔子学院
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机构简介
资料汇编
学生工作
学工动态
就业信息
经典悦读
资料下载
校友工作
校友新闻
毕业留影
校友工作
职工之家
部门工会
工会动态
退休工作(关工委工作)
教代会
德语系
新闻公告
本系概况
师资介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学习园地
学生风采
特别推荐
系内通知
德语系举行2016年终述职暨工作总结会
2016.12.17
欢迎报考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
2014.06.20
我系近三年高考录取分数
新闻公告
首页
>
德语系
>
新闻公告
> 正文
国际歌德学会主席约亨·戈尔茨博士作客“创源大讲堂”畅论“歌德与魏玛”
点击跳转学校新闻网
或
今日头条
2016年11月10日晚,国际歌德学会主席、歌德专家约亨·戈尔茨博士(Dr. habil. Jochen Golz)应邀做客“创源大讲堂“,在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歌德与魏玛”(Goehte und Weimar)的讲座。
众所周知,德国小城魏玛曾在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欧洲文化名城”的称号。而这一荣誉,要是没有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两百多年前在那里的文化建构及其丰厚的精神遗产,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歌德与魏玛的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文化意蕴,在文学、艺术、哲学乃至科学史上都是绕不开的话题。以下概述戈尔茨博士演讲的主要内容:
歌德诞生时的德国是一盘散沙,弹丸之地的魏玛-艾森纳赫公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状况极其封闭、落后、狭隘。出生于富裕市民家庭的歌德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的青年歌德创作了《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书信体小说影响巨大,使他享誉世界,立即引起了后来继任魏玛公国大公的卡尔·奥古斯特的赏识。于是他应邀移居魏玛,并满怀热情地积极参与了旨在重塑魏玛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及改良活动。但由于来自宫廷内部的一些阻力和技术条件所限,歌德在魏玛任职期间所推行的一系列举措,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距离他的理想,还很遥远,并且宫廷生活几乎窒息了他的艺术创作,于是他隐姓埋名,避走意大利两年时间,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道路。返回魏玛之后,歌德决意回归自己的本性,只保留自己的文化总监职责,不再参与行政事务,比如他曾致力于建设魏玛剧院和耶拿大学。逐渐地,歌德和维兰德、赫尔德等文化巨臂在魏玛形成了日益浓厚的人文氛围。而且他们引荐并吸引了席勒、费希特、谢林等一大批当时的人文知识分子前往魏玛居住,促成了文艺创作、学术活动、大学教育、书报出版以及剧院等文化活动在魏玛及临城耶拿的繁荣昌盛,特别是魏玛从此一跃成为当时德意志境内重要的文化中心。随着歌德与席勒的交往和相得益彰的共同创作,从1795至1805的十年间,形成了由他们俩为代表的德语文学中的古典时期。德语文学终于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小小的魏玛之所以能成为歌德的第二故乡,使他能在那里安居乐业近六十年直至辞世,不仅是因为他在那里遇到了赏识他的君王,获得了优厚的物质待遇,也不仅是因为那里的人文主义精神氛围,而且还因为他找到了一个勤劳贤能的平民女子克里斯汀娜·武尔皮乌斯为生活伴侣。歌德不顾世俗偏见的反对,跟她同居了18年才最终获得结婚的许可。席勒死后,歌德遭遇精神危机,倍感孤独,直至终老。但他并没有意气消沉,而是不断地探索并研究自然,从自然中寻获新的精神资源,希求藉此去认识人自身。随着拿破仑大军横扫欧洲,新的历史语境使歌德跟民族意识勃兴的新一代德国人之间产生了隔膜。晚年歌德及其作品对于他们而言,几乎无法理解。何况一贯抱有世界主义心态的歌德对德意志民族之敌拿破仑的崇拜,更是饱受爱国主义者们的非议和咒骂。以至于歌德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代表《浮士德》(第二部)之后,却只能将手稿封存起来,嘱托等他去世以后方可出版。不能不提的是,歌德晚年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也常常是人们不断探讨的话题。
在问答环节,德语系三年级的马丽敏同学表现突出,主讲人就她所提的问题,给予了详细的回答。最后,本次讲座的主持人莫光华教授做了简短的总结,同时他还预告,戈尔茨先生接下来将为德语专业的研究生同学们开一周“歌德抒情诗专题研讨课”,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
戈尔茨博士的演讲特别吸引人:他语声亲切,语速适中,十分清晰,一个又一个的地名、人名、概念、事件,前因后果,他都从容不迫地娓娓道来,行云流水,毫无迟滞,令人陶醉。在这个没有PPT等多媒体手段(往往使叙述碎片化),似乎就无法做讲座的时代,他以其缜密、细致且几乎完全脱稿的演讲方式,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传统演讲中的语言和思想的魅力。
讲座开始前,莫光华教授代表学院师生对戈尔茨博士的到访表达了由衷的谢意。德语系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
严学玉、
何俊、袁洪敏等德语系教师参加了讲座。
(德语系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