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系
新闻公告  
本系概况  
师资介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学习园地  
学生风采  
特别推荐  
系内通知  
新闻公告 首页 > 德语系 > 新闻公告 > 正文

萍水相逢于维藤——记2016年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学生暑期德国访学

转自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点击跳转)       
 

2016年7月23日,为期13天、以熟悉德国学习环境、建立学术联系为目的的交流学习已接近尾声,尽管维尔茨堡附近、慕尼黑境内的袭击案为出行蒙上阴影,但仍挡不住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寻访教堂遗迹,体会当地风土人情。

自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德国维藤大学人文学院建立有好关系以来,双方一直保持密切交流,并于今年6月决定开展首次学生海外交流项目。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受德国德国维藤大学人文学院院长Dirk Baecker教授的邀请,西南交大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的9名学生于北京时间7月12日凌晨乘机前往德国,受到德方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
        
                                                  西南交大德语系学生在德国维藤大学主楼留影
        在十几天的短期学习中,同学们参加了哲学、健康护理、翻译等方面的相关课程,与国际学生建立了友谊,开阔了眼界,了解德国大学的基本上课模式。学生做报告提问,老师点评解答,再抛出新问题,班内再次讨论,与国内大学普遍“课本式”讲解大大相径庭。德国学生似乎永远能提出问题,“秩序式”讨论某个社会现象,踊跃表达各自的观点。授课过程中,学生主导课堂,大部分时间由学生提问解答,而教授往往站在教室一角,只在学生需要引导时给予适当指点。这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自身学习,使得双方共同进步。
       在Martin Woesler 教授(博士)的课堂中,同学们接触到即将出版的《红楼梦》德语译本第三版,并有幸参与矫正修订。虽然每个人只有短短一页,但仍能看出中文的简短精练以及翻译的字斟句酌。在修订过程中,大家深切体会到,这份工作不仅要求耐心细致,语言的正确运用,更需要对文字色彩的精确把握。第三版的修订旨在贴近原文,尽可能完整的将中国古典作品呈现于欧洲。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课程内容对中国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除了有大量的复合词、专业名词之外,就课程本身来说也不易理解,甚至德国学生也未必能说出类似于“民主主义”等专业词汇的深层含义。外国语学院14级德语系学生姜宇恬表示,生活上与人交流的困难不大,但是课堂内容却让人“措手不及”。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生单词自己学得很快,“这次出行帮助我把学过的单词具体化,遇到新的单词我会留心去查,因为它们在生活中可以用到。”。

7月21日晚7:30,学校举行了期末结束的庆祝聚会,Matthias Kettner教授(博士)为中方的交流学生颁发了“‘文化与社会’交流访问证书”,预祝大家今后一切顺利。会中两校学生热情交谈,品尝德国啤酒,交流两国特色文化,从爱好聊到未来发展,互换联系方式,希望今后能继续保持这段来之不易的友情。
       德国的风土人情,德国人的热心包容,问路时头发花白老奶奶脸上的微笑,都让这些在异国他乡的学生感受到了说不出的温暖。课余回家,同学们各自为自己的房东包饺子、做中餐,房东们的赞不绝口中包含着对中国深深的喜爱。交换礼物也是在交换彼此的真诚,这一刻结下的情谊即将成为也必将成为两国坚固关系、文化交流的积淀。相逢是缘,相聚是福,虽然交流项目已经顺利结束,但留在脑海中的,是对对象国风土人情的新鲜体验,是对德国大学文化的鲜活印象,也是对自己利用语言优势和相关知识储备成为中德文化交流媒介的坚定决心。

                                                                                维藤大学对此次交流活动的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