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主页
Home
|
English
首页
学院概况
院长致辞
学院简介
历任领导
现任班子
工作人员
机构设置
专项委员会
教学机构
工程英语系
英语系
国际汉语系
日语系
商务英语系
德语系
法俄系
翻译系
教育教学
大学英语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学术科研
新闻公告
研究团队
美国中心
欧洲中心
科研项目
科研论文
专著译著
学术期刊
特别推荐
资料下载
国际交流
新闻公告
交流概况
对外汉语
合作项目
外教师资
交流成果
孔子学院
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机构简介
资料汇编
学生工作
学工动态
就业信息
经典悦读
资料下载
校友工作
校友新闻
毕业留影
校友工作
职工之家
部门工会
工会动态
退休工作(关工委工作)
教代会
德语系
新闻公告
本系概况
师资介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学习园地
学生风采
特别推荐
系内通知
德语系举行2016年终述职暨工作总结会
2016.12.17
欢迎报考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
2014.06.20
我系近三年高考录取分数
新闻公告
首页
>
德语系
>
新闻公告
> 正文
北京大学李昌珂教授做客创源大讲堂讲授“和平主义者”歌德
2015年10月14日下午,北京大学德语系李昌珂教授做客西南交通大学“创源大讲堂“研究生学术论坛,于九里校区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以《歌德:穿越历史时空的强音》为题,通过解读歌德的《围攻美因茨》,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一个张扬人道、主张宽容、厌恶战争的“和平主义者”歌德的形象。报告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俞森林教授主持,德语系莫光华教授作学术点评。
李教授先首先简单回顾了国内歌德研究的现状并指出,歌德作为德国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作家、科学家,是魏玛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接着,李教授介绍了国内鲜有学者问津的歌德随军征战经历小说《围攻美因茨》(Belagerung von Mainz)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接受与影响史。1945年德国战败后,美因茨位于当时的法国占领区。西方国家普遍认为日耳曼人权力欲强、强调首领崇拜、具有奴性和攻击性以及普鲁士文化、军国文化盛行。于是,战胜国就想彻底改造德国文化,旨在对作为战败国德国的民众进行"再教育”的政策应运而生。
《围攻美因茨》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内容被选为重要的教育素材之一。
小说中,
日益强盛的普鲁士和奥地利组成联军,于1792年共同围攻拿破仑称帝的法国占领区美因茨,希望赶走法国人。歌德效劳的魏玛公国公爵卡尔·奥古斯特·冯·魏玛也欣然参加联军。作为军机大臣的歌德也不得不被迫随军征战。而这一段噩梦般的经历是他创作的主要灵感。耳闻目睹战争的种种残像和人道灾难,使歌德深刻地意识到了和平与和解的价值,因为他认为:“战争不是别的,只是人类的灾难”。这话表明了歌德对一切战争的深恶痛绝。
历史上的歌德曾不惜采取“非常”手段阻止其独生子参加反拿破仑的民族战争。李教授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极度反战的歌德形象。在极度危险的战地生活中,内心和平的歌德只能通过潜心进行文学来熬过战争。歌德在
《围攻美因茨》中
用毁灭者的视角进行战争书写,同时保持冷静的观察者心态。李教授说,歌德虽然身在普奥联军,但绝不选边站队,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围攻美因茨》
是世界文学史上颠覆战争书写模式的一次伟大尝试,李教授说,书中随处可见歌德警醒世人的隽言妙语:
例如,歌德写道:“一个农户被毁,才是一个真正的不幸和灾难,而‘祖国灭亡’,不过仅仅是一种说法而已。”、“夜晚丢了性命的死者横尸在地,一个挨着一个,破烂,凄惨,可怜,与我们雄壮的骑兵形成一个别开生面的对比:死亡已将他们统统放倒,不加任何区别。”在歌德笔下,真刀真枪的战争变成了一幕幕滑稽可笑的“儿戏”。在歌德眼中,正如歌德的同时代人《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所言,“战争只是政治的以其他手段的继续”,战争本来就毫无意义。
黑格尔曾说过,”在历史中间,存有属于现在和未来的东西。谁发现了这种东西,谁就找到了永恒”。李教授认为,歌德通过自己的写作找到了永恒,因为诚如史怀哲所言,“歌德是走在人前面为人类担忧的人。在一个其他人还持冷漠态度的时代,他已开始捕捉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大问题”。李教援引国际歌德学会前主席凯勒的论断说,“歌德是德国人中的欧洲人,是欧洲人中的世界公民,他的创作不是为了民族而是为了全人类!”,这也从
《围攻美因茨》中得到了佐证。
最后的自由提问环节由莫光华教授主持,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积极提问,气氛十分活跃。对于同学们的各种问题,李教授均给以耐心而不乏深度的解答,博得阵阵掌声。
(沈彬彬 图文)
主讲人简介:
李昌珂,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博导,留德归国博士,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评委。1954年生于重庆,1977年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学院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先后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和奥克斯堡大学留学并于1992年获博士学位,1993年作为北京大学引进的海外留学人才进入西方语言文学系,从事德语语言文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曾任北京大学原西方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和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主任,深受学生爱戴,屡获学校表彰。作为学科和学术带头人成果卓著,著有《德国文学里的中国题材小说》(并因此成为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一等奖首位获奖者)和《托马斯.曼长篇小说论析》;主编有《德国文学史》(五卷本)(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中国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德语长篇小说——阅读与理解》(2011年度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已完成教育部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各一项,现主持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在国内外学界具有较大影响,曾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并于2005和2008年作为唯一受邀的中国学者参加了在德国举办的“德国日耳曼学人年会”等学术活动。学术兼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德语副主任委员、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名师名家讲座客座教授、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教学测试专家组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德语系兼职教授,福州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