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系
新闻公告  
本系概况  
师资介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学习园地  
学生风采  
特别推荐  
系内通知  
新闻公告 首页 > 德语系 > 新闻公告 > 正文

【创源大讲堂】海涅专家科特伦德教授为德语系师生作讲座

       2014年06月10日16:30, 德国杜塞尔多夫市海涅研究所副所长科特伦德教授(Prof. Dr. Bernd Kortlaender)应邀为德语系系师生做了一场题为“……生命的遗言——海涅作品中的死亡与死去”(……das letzte Wort des Lebens” - Tod und Sterben im Werk Heinrich Heines)的讲座。讲座由德语系主任莫光华教授主持。

       在德国近代文学史上,海涅堪称继莱辛、歌德、席勒之后最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死亡是西方文化与艺术的基本主题之一,更是德语文学的主题,作家们对死亡主题的偏爱,往往是由于受到了宗教赎罪思想的影响,具有很深的哲学内涵。
        科特伦德教授指出,海涅的作品中多以死亡和灵魂为题材,以爱情为线索,通过对梦魇、死亡、潜意识及变态心理的描绘,借助丰富的想象,赋予死亡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寓意,这一主题贯穿于其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作品中,并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第一阶段为1797至1831年,这一时期的海涅受到浪漫派的影响,在早期诗歌、特别是《诗歌集》中反复以荒诞离奇的梦幻手法来表现死亡主题,渲染对不幸爱情的失望, 讽刺诗人自身所处的时代,同时也自我嘲讽。1831至1848年为第二阶段,海涅在法国七月革命后迁居巴黎,并于1843年在那里与马克思相识,从而作品中也有了更多批判现实主义的元素。诗人在此期间创作的《时代的诗》, 包括政治抒情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和长诗《德国, 一个冬天的童话》都受到了马克思的赞赏。1848至1856年海涅罹患重疾,病卧在床长达八年直至去世,这第三阶段被他自称为生活在“ 床褥墓穴”中,但他始终坚持创作了《罗曼采罗》、《身体孱弱者》和《最后的诗歌》等作品,表现了对死亡的抗拒和对生命的热爱;尤其是在这一时期, 海涅对死亡的理解和想象取代了早期诗歌中那些死亡隐喻,更为深刻。
        作为海涅专家,科特伦德教授在讲座过程中声情并茂地吟诵了海涅的不少诗句,令听众深受感染。此外,在讲座最后的互动问答阶段,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很有针对性和深度的问题,例如关于海涅的犹太人身份与其创作之关系的问题,科特伦德教授尤其详细地解释了海涅作为犹太人所遭受的种种排斥、打击和漠视对其创作的某些影响。

海涅专家科特伦德教授为德语系师生作讲座 - 西南交大德语系 -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

                                                                
(图文 2013级研究生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