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系
新闻公告  
本系概况  
师资介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学习园地  
学生风采  
特别推荐  
系内通知  
新闻公告 首页 > 德语系 > 新闻公告 > 正文

2013年德国电影节·成都站·施隆多夫来我系演讲

       
2013
1015日上午10点,德国著名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endorff)在德国歌德学院中国分院文化中心主任安德思先生和德国驻蓉总领事馆副总领事马晏子先生等人的陪同下,来到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为德语系和艺术与传播学院影视专业的师生们做了一次极具个性的演讲。他首先声明,他不是教授,讲的不是学术问题;接着他从德国艺术家特别注重的个人身份认同问题(Identitaet)开始,回顾了自己的精神历程,尤其是二战前后那段时期给他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心理印记。他说他虽然深受法国文化熏陶,也对英美电影极其熟悉,但他的电影还是典型的德国电影。他尤其强调了自己的电影与文学包括异域的内在关联,说到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等人对自己的影响。在回答学生提问的过程中,这位极富盛名的德国导演表示自己对中国电影很不了解,虽然看过《让子弹飞》等影片,但是没怎么看懂。在演讲中,施隆多夫的德语语速舒缓,十分清晰,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31014日下午两点半,德语系部分同学应邀参加了在环球中心举办的2013年德国电影节成都站新闻发布会。

2013年德国电影节的背景是,中国总理李克强今年5访德期间,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柏林共同宣布启动“2013/2014中德语言年93日晚,歌德学院(中国)建院25周年庆典暨德中语言年开幕式在北京举行,歌德学院宣布在华举办话剧演出、德国电影周等一系列活动,参与德中语言年








-------------------------------------------------------------------------------------------------------------------------

附:沃尔克 · 施隆多夫Volker Schloendorff 介绍:

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oendorff),1939331日生于德国。德国导演。早年在巴黎攻读政治经济学,后进入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制作,曾追随法国电影前辈大师雷诺阿、梅尔维尔、路易·马勒等,毕业于法国电影高等学校,因此作品中常流露出法国风味。他曾做过马勒、雷乃和梅尔维尔的副导演,也是从短片开始创作生涯的。1966年开始当导演,《青年特尔勒斯》预示了新德国电影的觉醒,影片编剧是他后来的妻子和主要合伙人特洛塔。《铁皮鼓》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佳外国片奖。

他的大多数作品以关注德国当代社会现实和改编文学作品的电影见长,2000年《莉塔传奇》、2002年作品《十分钟年华老去》、2004年新作《第九天》中的创作都涉及德国纳粹时代、当代德国社会极右派、极左派恐怖分子的题材。1967年《剧烈的争吵》的成功,使他同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签订了6年的合同,开始转向拍摄历史题材的影片。1971年的《科姆巴赫穷人的暴发》起源于民间传说,叙述了民工拦路抢劫一辆钱车的故事,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感情,批判了社会,对具有新特征的乡土电影的发展是个贡献1972年后,他从历史转向当代,拍摄对德国社会现状进行精辟分析的系列影片,并从1960 作者电影较窄的观念转到较大的观众层面。1975年《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描写一个收容无政府主义者的年轻妇女最终成了舆论界的牺牲品。1976年他拍摄了根据尤斯奈尔原著改编的《死刑》。在1978年《秋天的德国》中,他技艺更加精湛1978年《锡鼓》影片通过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孩 子的故事对德国历史及现实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这部史诗般的巨幅画卷于1979年同《现代启示录》并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阂大奖,1980年又赢得美国奥斯卡最佳外国影片奖。他的80年代仍然是丰厚的;《伪造》(1981)、《斯万的爱情》(1983年)、《一个保姆的故事》(1989)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