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系
新闻公告  
本系概况  
师资介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学习园地  
学生风采  
特别推荐  
系内通知  
新闻公告 首页 > 德语系 > 新闻公告 > 正文

何俊副教授参加“郭沫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会

      10月19日-20日,“郭沫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在西南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教育、学术和文化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汇集重庆,围绕郭沫若这位球形天才和文化巨擘展开思想激荡和学术碰撞。



       德语系何俊副教授在第四分论坛做了题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戏曲改编的‘全景图’”的报告。报告认为,《屈原》本来就是一出杂糅了中国古典戏曲美学因素、融入了审美内涵的大众性与民间性的“剧诗”,被各大剧种改编并搬上戏曲舞台,而相关移植在50年代达到高潮,不仅涉及京剧、越剧、秦腔、晋剧、评剧等大型剧种,在粤剧、川剧、汉剧、曲剧和湘剧等地方戏中也可以找到身影。这一大规模的改编和搬演一方面跟1953年举办的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纪念活动存在紧密关联,其间屈原作为“人民诗人”的形象在戏曲中进一步放大和凸显;另一方面也契合当时国内风行的话剧与戏曲双向学习的戏剧文化症候,可算得上是为推动“戏曲现代化”与“话剧民族化”而孜孜以求的经典案例。



      作为中德文学和文化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郭沫若以及以其为中心人物之一的创造社无疑是值得进一步发掘的研究个案。今年3月,何老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推出专著《郭沫若的德语著作翻译与德语世界的郭沫若》,这是他之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郭沫若的德语文学翻译和德语世界的郭沫若看巴蜀学人与德国文化场域的双向关系”的最终结项成果。德语学科在学术研究方面如何“借船出海”,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主动向中文、历史、哲学乃至其他学科靠近,这也是值得德语学人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德语系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