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哥廷根大学全球人文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的“文学的真正世界系统(德语文学专场)”学术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顺利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共襄学术盛会。德语系莫光华教授参加了线上会议,报告题为“歌德《浮士德》里的世界图像管窥”。莫老师的报告以世界、世界图像、世界观三者的概念解释为起点,从歌德的精神世界、文学与艺术的世界(戏剧世界)、神与魔的世界、历史与现实的世界、自然界、剧中人物与角色的世界等六个视角出发,考察了《浮士德》这部皇皇巨著呈现的世界格局。莫老师在报告的末尾总结道,《浮士德》是一组由六个立面构成的既恢弘浩大又具体而微、既迷人又神秘的魔方似的世界图像,是歌德在精神和诗艺上的自我实现,是其“世界文学”构想的一次成功演绎,是诗与真的璀璨瑰宝。
同在11 月13日,由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厦门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近现代中德交往:人—历史—文献”会议以线上形式举行,来自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岛大学、江苏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德国基尔大学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共襄学术盛会。20 世纪上半叶,中德交往在文学、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进入了繁荣阶段,其累累硕果及影响赓续至今。本次研讨会聚焦这一时期中德之间的多维度交流,在史料与文献的基础上发掘和构建中德两国之间的双向交流和联系。德语系何俊副教授参加了这一会议,做了题为“歌德戏剧《史推拉》在民国时期的搬演”的主旨报告。何老师的报告立足歌德的这出戏剧在民国时期戏剧(话剧)和戏曲(湖北地方戏楚剧)舞台上的改编和搬演史实,联系五四时期戏曲改良运动和西方新剧(话剧)引入中国这一宏大历史和社会背景,展现了这出以“忏悔剧”为主旨的西方古典剧进入中国后发生的多重复杂形变,尤其是指出该剧在民国时期的常演不衰是因为切合了五四时期“男女平权”的进步呼声,进而揭示出德国精神文化资源在中国社会演进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在全球疫情迟迟还未消散的时期,线上会议已经成为学术沟通和交流的常态。而就研究范式来说,“数字人文”等发展方向也指引着人文科学研究者不断思考。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展开研究,这也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人文学者应该积极关注和共同探索的话题。
(德语系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