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参加学校在捷克帕拉斯基大学的游学项目让我见识到了地球另一边人们的生活,也在当地的大学体验了他们的学习氛围,让我在各方面都有了深刻的体验。
学校每天八点上课,三点半结束,中间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习惯了有午休的生活让我刚开始很难适应,后来逐渐好转。可能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让工作或者学习更加的高效省时,下班放学时间早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个人生活中去。
一个月的时间我和朋友们游览了欧洲六个国家:芬兰,捷克,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德国。

来之前办理签证时是申请的是欧盟的申根国签证,这一经历让我们先入为主的认为拿着欧元就可以横行这些欧盟国家,但现实却比这要复杂。
作为文科生,我们都知道欧洲一体化是从1952年六国组成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始的,《罗马条约》的签订推动其由经济实体逐渐走向政治实体,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共同市场经济的成功让欧洲其他国家意识到了“一个声音发声”的重要性,随即陆续加入。这次去的六个国家中德国是元老级成员,奥地利与芬兰在1995年加入,剩下的捷克、匈牙利和波兰在2004年加入。
虽说加入时间并不能完全代表各国的国际实力或者简单点说经济发展水平,但我们也能从中看出这些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差距与加入时间其实是有所关联的。比如按理说1992年欧元正式流通后欧盟国家都应该使用欧元,但是我们真正能纯粹的使用欧元的国家只有芬兰,奥地利和德国,其他三个国家欧元并不怎么受欢迎,捷克使用捷克克朗,匈牙利是福林,波兰是兹罗提。当然在欧元也可以使用,只是并不是所有店铺都接受,特别是当地人自己开的饭店一类,即使在可以使用欧元的大商场,在汇率的计算下使用当地货币远比使用欧元划算。
这一情况让我简单直接的联想到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差距,虽说流通货币包含很多学问和复杂的当地实际情况,但粗暴的理解便是欧元并没有教科书上那种理论地位,欧洲也并没有我们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那么高度一体化。
欧盟是建立在一种功利主义之上的。“共同的市场是好的,因为它是我们的国家更繁荣。”这种理念下推行欧元流通,必然就有基础不太好的国家跟不上,从而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使用双货币。其实这种措施对这些国家来说是理性的,甚至是必须的。而能跟上步伐的其他欧洲国家通过这样的整合来增进一个大陆市场的繁荣。这样看来好像大家都有受益,彼此相安无事又共同发展。但这些国家间中间有许多差异,它们毕竟是国家间的联盟,而不是欧洲是一个国家,大家只是不同的州。
以小见大,货币的情况也能反应出欧洲缺失一种“欧洲爱国主义”,大家都是独立的国家民族主义。我们都知道欧洲联盟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基础,在游览各皇宫城堡时也听到讲解说欧洲人历史上的混乱联姻,每个皇室都沾亲带故。很长一段时间欧洲的很多人都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但历史上欧洲人也打来打去,战争与侵略只多不少,因此只能说伟大的历史事件总是有难以预测的长远影响,并且在国际关系中,权力和国家利益比宗教或意识形态的相似性重要。
(商务英语系2017级孙千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