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下午,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钟勇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分享了国际期刊论文的发表经验。作为国际学刊Rural Education的主编和Meta的编委,钟教授的研究心得曾发表在多家国际核心期刊,其中近三十篇发表于SSCI。此次讲座在X1405进行,西南财经大学邵璐教授和成都大学白杨副教授出席了此次讲座,俞森林副院长担任讲座主持。
钟教授从国内外学术规范的差异,讲到CSSCI和SSCI要求的差异,层层递进,鞭辟入里,给人以启发,使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讲座一开始,钟教授就提到,希望大家有问题提出来,有想法说出来,一个讲座不能单单靠演讲者慷慨陈词,却不顾听众想法,听众一起参与,提出自己关注又困惑的问题,双方才能受益更多。这恰恰迎合了现在“共享”的理念。钟教授接着使用类比方法谈到,现代社会的出行工具经历了从自行车到私家车,最后到共享自行车和共享汽车的转变。共享的概念深入人心,一方面能够节约资源,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多方受益。讲座同样如此。演讲者和听众在互动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双方的印象,同时也可能够给其他的听众以启发,成就知识的“共享”。由此,钟教授开始引导大家说出自己在做学问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邵璐教授提到,由于中国论文发表需求量庞大,想要在一众论文中脱颖而出着实不易,希望钟教授能就给西方编辑的关注点以指导。就此问题,钟教授认为,西方编辑对中国不是猎奇性的关注,而是真正想了解中国的某一个方面。作为一个做学术的人,尤其作为一个做学术的中国人,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其次了解国际期刊的规范。拿Rural Education来讲,西方很希望能了解中国的教育模式,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用国际的范式来研究中国,也就是说,要掌握基本的学术规范,相关工作要做到位。
提到学术规范,钟教授借自己近期正在从事的国家项目,引导大家思考国内外学术规范的差异。他向听众展示了自己文中的一段话,希望听众就自己了解到的学术规范来给这段话“挑毛病”。结合听众的发言,钟教授总结道,从国际惯例来看,文中观点性的句子大多缺少引用,不够学术化;同时上下文中还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而最大的问题就是,这段话先确立了一个说法,再去找证据来解释,与之相反,国际惯例更倾向于以事实为依据,先有证据,再有观点。
对于大家最关心的CSSCI和SSCI要求的差异,钟教授进行了详细区分。两个期刊最大的区别在于关注点的不同。CSSCI看中的是作者是否能够用权威的眼光,从上帝的角度,把一种事实用客观的角度讲出来。而SSCI关注的是作者做了什么,也就是说,希望作者能够把一个项目完整地汇报出来,其中对执行过程的介绍和对结果的分析尤为重要。钟教授提到,一篇文章要着眼的不是广义上的中国,而是要精确到具体的某个项目,中国学者动不动就会把问题上升到国家角度,这违背了SSCI 对项目本身的关注。为了让听众感受更为直观,钟教授也介绍了两个期刊句式规范和结构上的差异,尤其提到了第一人称的重要性,因为第一人称不仅仅是在表明作者自己的立场,更是在介绍自己做了哪些工作。
随着语料库研究的兴起,钟教授还指出了国内外研究的一些误区。有学者认为,用语料库来分析翻译,数据是最重要的。其实不然,国际重要期刊对数字并不关心,他们的关注点在“人”,关注点在数字背后的思维方式。
讲座过后,老师和同学们积极提问,钟教授开始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为师生们指点迷津。其中,程凯文老师介绍道,中国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类学生的语言功底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国际期刊的发表要求,而为了发表论文有同学会寻求第三方语言机构的帮助,这种情况是不是违背了学术规范。钟老师对此有着辩证性的看法。总体来说不提倡由第三方介入,但是学生如果能够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还是可以接受的。基于语言问题,钟教授还指出了国内教育和论文写作语言上的一个误区。传统中国教育希望学生的论文能突显自己的语言水平,因此句式越复杂越好。其实不然。钟教授讲到,一段话不应该超过15行,一句话最多不能超过3行,而一页不能超过两个复杂句;形容词作为作者的主观判断性词语,更应该能省则省。总结起来也就是,语言要简单明了,不要让语言问题成为别人欣赏自己论文和思想的障碍。
提问环节结束后,钟教授还对广大师生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有经验的学者要尽量扶持年轻人,扶持后来的人;第二,学术研究要抛开成见,别让种族、年龄、性别、信仰影响自己的决策,你可以不喜欢一个人的想法,但要明白他为什么这么想;第三,不断完善自己,尤其要学会通过合作和互动的方式提高自己,影响他人;第四,用批判性思维看世界,但你的批判应该有理有据。
在为期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钟勇老师循序善诱、由浅至深,将师生们带入了貌似遥不可及的国际性期刊的世界。钟教授的介绍为师生们的学术之路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助于全院师生找准自己的科研切入点,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深入调查和研究,撰写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推动全院科研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为全校的文科跨跃式发展添砖加瓦!
2016级翻译系研究生 刘贺 供稿
2016级翻译系研究生 吴美萱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