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欧洲翻译学会(EST)大会于6月30日至7月3日在英国利兹大学举行。本届大会以“翻译学的演进图景”(The Changing Face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为主题,精准回应了全球技术、社会与文化剧变赋予翻译学科的新内涵与新挑战。会议共收到全球投稿998篇,专题论坛(Panel)提案近百个。除6月27日82场线上报告及29日工作坊外,来自世界各地的711位注册学者亲临利兹,共同参与了包含50个专题论坛在内的丰富议程,堪称近年来翻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盛事。


在众多高水平论坛中,我系宋美华老师主持的第11分论坛(Panel 11)—— “当代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接受与形象构建”(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Anglophone World: Translation, Reception and National Image Building),于7月1日举办,成为本次大会上唯一聚焦特定国别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播的专题论坛,倍受欢迎。该论坛分上、下午两场,汇聚了来自英国、新加坡、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的9位学者进行前沿研究成果汇报。论坛核心议题直指:
中国当代文学如何通过翻译融入全球对话并重塑国际对华认知;
文学译介如何作为文化外交载体,在协调国家形象与适应英语读者接受间发挥作用;
如何创新研究方法以深入探索翻译、形象(再)构建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复杂互动。
宋老师在论坛引言中强调,在中国全球影响力日益凸显、中国文化对外译介蓬勃发展的关键节点,研究中国文学外译已成为考察文化叙事跨越语言边界、塑造国际中国观的重要窗口。她指出,论坛的设立同时也是对国际学界(如Flynn, Leerssen, van Doorslaer等)关于翻译、形象与接受研究三者交织关系最新探讨的回应与对话。
论坛呈现的9项研究展现出突破性视野。在文类方面,涵盖先锋文学、武侠、科幻、犯罪小说等多元类型;在研究领域方面,包括深入协同翻译网络、空间叙事、作者能动性、制度生态等话题;在研究方法方面,运用认知文体学、“翻译意识”(translation consciousness)、数字人文工具、“生而翻译”(born-translated)等新颖概念和理论框架。与会研究共同揭示了翻译远非中性传递,而是融汇语言创新、读者心理、体裁期待与机构权力的深度文化协商过程,进一步剖析了“翻译-接受-形象构建”这一核心三角关系,彰显中国当代文学在超越政治维度、展示中国形象方面的重要文化力量。
利兹大学王斌华教授、澳门大学徐敏慧教授、埃克塞特大学张文倩博士等知名学者专门亲临现场与汇报学者进行了深入、富有建设性的交流与互动。该论坛能作为本次盛会中唯一专注中国本土文学文化译介的国别主题论坛,不仅体现了国际学界对中国议题的关注升温,也为深入探讨中国文学如何通过翻译参与全球对话、构建文化形象提供了宝贵平台。这不仅是学术交流,更是推动中国故事更有效、更丰富地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本次EST大会,为全球翻译学者提供了思想碰撞的高端平台,更凸显了翻译作为跨文化理解桥梁与文明互鉴纽带的核心价值,以及人工智能时代口笔译研究的演变图景。
EST大会每三年举行一次,下一届将于2028年在波兰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