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系
新闻公告  
本系概况  
师资介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学习园地  
学生风采  
特别推荐  
学生风采 首页 > 国际汉语系 > 学生风采 > 正文

国汉系2022届毕业生升研经验分享

伴随着渐浓的夏意,离别的钟声正缓缓敲响,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汉语系2022届毕业生们即将离开熟悉的犀浦校区,去逐梦远方。国汉系特推出“优秀本科毕业生风采”专辑,通过与学长学姐们的对话带大家走进本系优秀毕业生们的交大时光,聆听她们的故事,一同回顾过往的岁月。本次分享会由刘波老师组织,侯斌英老师组织,优秀学长学姐们主讲


鉴于选择不同的升学路径是基于各人不一样的体验和选择所以,我们同时邀请了保研的同学选择留学和考研的同学进行访谈由于本系优秀毕业生实在太多本篇推文只能对部分学长学姐进行访问感谢学长学姐们倾囊相授愿看到此篇的你能有所收获


问题一:首先祝贺各位学长学姐去到自己心仪的学校读研从专业选择来看大家基本上都选择了在本专业继续深造,这样的选择一定是因为对本专业有所热爱想问一下,各位是从大一就坚定地热爱汉语国际教育吗


李琰清本人国汉大四老学姐,已保研至中山大学国汉系。说实话大一和大二是我最迷茫的两年我一开始一直在想转专业后来我才慢慢发现汉语国际教育是我真正的热爱


殷茵教外国人说汉语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所以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就坚定地选择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四年的学习中我对这一选择有过迷惑有过反思但未曾后悔


胡嘉雯我一直渴望从事教育事业刚巧也喜欢汉语和英语真是太爱这个专业了


问题二:在大学四年中学长学姐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活动吗


李琰清:我们系的夏令营“中文培优”项目真是太精彩了!从纠结转专业到下定决心学好本专业,究竟是什么促成了我的转变? 这也是我问过自己无数遍的问题。我觉得“中文培优”是让我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项目让我认识了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学生,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张瑞军大三参加的VET项目,这个项目锻炼了我作为一名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汉语教学的意义与乐趣。


徐聪我特别喜欢咱们专业的“Youth link 中外青年云对谈”和“Beyond the Panda熊猫课程”项目在这两个项目中我在老师的带领下分析了如何以具有巴蜀特色的文化现象作为切入点教授汉语这样的分析锻炼了我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样的经历也是我留学申请中的亮点


问题三:关于升学学校的选择学长学姐们有什么经验分享吗


胡嘉雯我选择考取本校的研究生是经过了多方面考量的。首先,交大作为一所在成都甚至是整个西南地区都十分优秀的学校,在未来能给我们提供优良的研究生教育和宽广的平台与视野。交大国汉系与语合中心合作的VET项目等,正是我们专业所需要的,也是十分出众的。其次,作为一名在交大已经学习和生活了四年的学生,我十分不舍交大温馨有爱的大环境。在交大的四年,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让我感受到了大学的精彩。


东依辰选择人其实也纠结了久。我的考研战线拉得特别长,有一点点卷吧,现在看来其实没必要。但我个人习惯做一件事情很早开始计划,不然会很不舒服,所以在大二下学期就开始考虑要考哪个学校这个问题。当时只在本校和各985高校之间纠结。非常想考一个985院校,弥补高考的遗憾,但又怕自己考不上,没办法承受后果。后来本校的一个学姐上岸人大,她的排名很高,大学均分和我差不多,所以有些代入感。于是就把人大列入了目标院校当中。后来听学姐们说人大换了题型。全部都是主观题。考虑到自身的情况——我不是一个很细心的人,不喜欢背小点,喜欢根据逻辑和框架去回答问题,也不喜欢很基础的东西,反而喜欢调动所有的知识去进行论述。和朋友老师聊天,大家对我的肯定和鼓励,所以最终在大三上学期确定了自己要考人大。


殷茵外出留学一直是我的梦想选学校的时候我发现UCL的教育学排名世界第一而我又想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所以我就将UCL做为我奋斗的目标


问题四:学长学姐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规划吗


于思佳国汉系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十分全面、科学的成长平台,从专业知识的积累到各类项目的实践我们能够比较踏实地拾级而上,能力和挑战之间的距离也能够一直激励我保有前进的动力。未来希望能和所有优秀前辈一样,用足迹丈量瀚宇之花盛开的地方。


李琰清希望我能在研究生阶段争取到外派志愿者的机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国际中文教师。  


徐聪希望我能继续探索教育事业的意义仍然保持思索保持热情


【结语】时间的叙事总是不断向前推进,而记忆的线索却由近及远。每个人对“优秀”的定义不一样每个人也都会表现出不一样的“优秀”他们的故事也许并不完美但却足够热烈和饱满他们的故事未完待续我们也将一直期待……


                                                                                          撰稿:徐聪

                                                                                          审稿:侯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