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系
新闻公告  
本系概况  
师资介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学习园地  
学生风采  
特别推荐  
新闻公告 首页 > 国际汉语系 > 新闻公告 > 正文

我院学子在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中荣获省级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近日,2025年(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圆满落幕。我院国际汉语系2023级本科生刘杰、黄兰淇与人文学院学生王梓羽、蒲秋宇、李禹熹合作在张洁老师的指导下,凭借AIGC类作品《甄小姐与贾先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省级一等奖与全国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举办的高水平学科竞赛,2023年入选《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榜单,2025年进一步入选《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与设计大类竞赛指数》目录,已成为引领高校学子在智能科技与创意设计融合领域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

一.前期准备:立足传统,融合AI

在选题阶段,团队紧扣“主旋律、正能量、易理解”的原则,深入研读《诗词格律》《诗文声律论稿》等经典文献,夯实传统文化基础。同时,团队成员积极学习AIGC技术,围绕SUNO、Mureka、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即梦等AI工具展开系统交流与训练,为作品的技术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参赛作品紧紧围绕AI赋能人文艺术的主题,体现了AI与创意的良性互动。

二.创作思路:人机协同,流程清晰

在作品创作阶段,团队探索了一套清晰高效的“人机协同”工作流。整个过程以团队创作的原创格律诗词为灵魂与起点,确保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与文学性。

首先,在音乐生成环节,团队将诗词输入至Suno、Mureka等AI音乐工具,通过反复调试提示词与参数,使AI为歌词生成了合适的旋律,实现了文本到音乐的转译。随后,在MV视觉部分,团队先进行精细的人工分镜设计,再依托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及“即梦”等AI绘图工具,将每一句诗词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实现了从抽象文字到具体视觉的跨越。最后,通过专业的手工剪辑,将所有AI生成的音乐与画面素材进行有机整合,产出最终的成品。此外,团队还积极探索了AI翻唱、扒谱二创等衍生创作,充分展现了AIGC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与丰富的延展性。

三.创作过程:层层打磨,精益求精

参赛作品的制作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想要做出成品很容易,想要做好却很难。同学们表示,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主要遇到了两大问题。一是AI工具本体的问题,歌曲生成AI工具方面,最大的问题是歌曲旋律的不可控性和AI发音咬字不规范的问题;在AI生成曲绘方面,则是AI与人之间的交流问题。针对歌曲旋律问题,同学们生成了大量的歌曲样本,并从中逐一筛选,挑取出更符合大众审美的旋律,而在咬字方面,他们则采取“同音典型字替代法”,用更简单的同音字替代歌词中发音不准确的字。曲绘方面,同学们相互之间进行了大量的交流,理解对方想法和创意,然后又不断对AI进行“驯化”,通过大量的对话生成出与既定创意最接近的图片。总之,在作品提交前后,团队经历了多轮内容审核与技术调试,不断优化歌词与画面的匹配度、音乐的情感表达及整体节奏,确保作品在艺术性与技术性上达到竞赛高标准。

四.参赛感想勇于开拓,能力提升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此次竞赛不仅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科技+创意”融合教学模式的充分展现。团队成员表示,通过参赛,他们不仅提升了AI工具的应用能力,提高了队员之间的配合,更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魅力,希望未来能继续探索AIGC在文艺创作中的更多可能性,为推动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刘杰

审核: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