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第七届“国际中文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以“新时代国情教育的融入路径与实践创新”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概况》课程团队成员任显楷、王昕、杨琼、王海玲四位老师积极参与此次盛会,围绕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交流。

会议上午的专家讲座环节,国内极具影响力的《中国概况》教材主编、南京大学的程爱民教授围绕“当前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进行了深入剖析,北京师范大学的吴成年教授分享了《中国概况》教材中“一带一路”故事讲述的新探索,北京语言大学的强星娜副教授提出了“三维融合”综合课教学模型,融合了语言、认知和文化,张斌老师和曹芳老师分别探讨了国际学生身份滤镜对国情教育的影响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王新和马瑞祾则聚焦数智时代国情教育的路径与大模型赋能写作评改,为团队提供了前沿的理论指导与技术参考。
下午的工作坊环节,团队成员根据各自研究方向分头参与。王昕老师和杨琼老师参与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国际中文国情教材开发”工作坊和“AIGC驱动国情视频生成”工作坊,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智能化思路;王海玲老师则听取了马瑞祾主讲的“中国国情教育智能体的开发及应用”展示了技术赋能教育的新可能和强星娜的“从理论到课堂——‘三维融合’模型实践”以及则为课程设计与多媒体资源建设提供了具体路径。
晚间,团队集中复盘了全天学习内容,结合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概况》课程改革实际,梳理了可借鉴的理论方法、技术工具与教材编写策略。团队成员一致认为,此次会议既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指导,又有可操作的技术落地案例,为课程改革注入了新思路与新动力。
通过此次会议,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概况》教学团队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也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方向。接下来,团队将整合会议所学,持续推进课程内容优化、教材编写与数智技术融合,力争在2025年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百门优秀课程”实施中展现特色与成效,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国情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交大智慧。
国际汉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