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心
新闻公告  
部门简介  
组织机构  
项目管理  
中心刊物  
工作简报  
联系我们  
特别推荐  
友情链接  
新闻公告 首页 > 学术科研 > 美国中心 > 新闻公告 > 正文

外国语学院创源大讲堂第3期区域国别学术工作坊成功举办


2025年4月11日下午,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于犀浦校区30824会议室成功举办了外国语学院创源大讲堂2025年第3期区域国别学术工作坊。此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四川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港澳台办主任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李志强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俞森林教授主持此次活动。 李志强教授以《区域国别学视野下的文学研究》为主题,从学科特点、研究重心与方法论创新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区域国别学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学术价值与实践路径。



李教授开篇指出,区域国别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根植于政治学、人类学与经济学等学科的多元土壤,其核心在于理论创新与实践的结合。传统文学研究注重文本形式与艺术性,但其实际价值应远不止于此。文学既是“内涵”的载体,更具备“外延”的交叉性,即与社会、历史和政治等领域深度关联。以19世纪俄国文学为例,屠格涅夫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农奴制改革前的社会矛盾,更成为研究当时地缘政治与经济结构的鲜活素材。这种“内外结合”的特质,使文学从文字走向现实,成为区域国别学的重要资源。



随后,李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区域国别视野下文学研究的重心转向问题。他指出,文学作品需置于具体时空下解读,才能揭示其社会历史意义。例如,果戈里的创作既折射了19世纪俄国农奴制下的阶级对立,又暗含俄乌地域文化的历史纠葛,为理解当下俄乌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此外,文学作为民族精神与集体记忆的载体,常映射出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文化抉择。而文学与权力话语的交织,则体现在苏联时期文本的意识形态功能中,其主题选择与叙事结构无不受到政治规训的影响。这些多维度探索表明,文学不仅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更是参与构建历史与文化的活跃力量。




在方法论层面,李教授对比了传统文学研究与区域国别视野下文学研究的差异。传统文学研究常依赖形式主义、新批评或结构主义理论,侧重文本内在艺术性与历史语境的结合。而区域国别学则引入实证研究与田野调查,强调“从书本走向现场”。例如,通过实地考察作家生平地域、收集民间口述史料,或分析文学跨国传播的接受差异,研究者能更加立体地把握文学与区域特性的互动。


李教授在讲座尾声的提问环节将话题进一步引向实践层面。李教授对现场师生提出的“文学翻译如何服务国家发展” “如何理解文学的虚与实”等问题予以详细解答。在场师生深刻领悟到,通过跨学科融合与实证方法等研究方法的引入,文学不再仅仅是历史的注脚,而是主动参与文化对话、揭示地缘冲突深层逻辑的鲜活媒介。未来,文学与区域国别学的深度融合,或将重塑人文研究的边界,使其在多元碰撞中持续回应复杂的时代命题。


撰文:颜若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