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心
新闻公告  
部门简介  
组织机构  
项目管理  
中心刊物  
工作简报  
联系我们  
特别推荐  
友情链接  
新闻公告 首页 > 学术科研 > 美国中心 > 新闻公告 > 正文

第三届中美关系的人文基础与跨文化融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0年8月15日至8月16日,西南交通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中美关系的人文基础与跨文化融通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因新冠疫情原因,今年的会议全程通过网络会议平台举行。本次研讨会分主旨演讲和院长论坛两个板块。主旨演讲邀请到多位具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他们是普林斯顿大学周质平教授,山东大学David Pickus教授,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马钊副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Michael Berry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郭珠美教授,湘潭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胡强教授,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梁霞教授,南洋理工大学范静哗教授,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储诚志教授,三立大学张洁教授以及西南交通大学李舟副教授。院长论坛邀请到众多国内知名高校的院长或重量级学者。他们是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彭青龙教授,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石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王展鹏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李建波教授以及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成坚教授。

 

8月15日上午8点30分,会议开幕。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成坚教授致开幕辞。李院长首先对参加会议的各位嘉宾及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也由衷地感谢各位嘉宾学者一直以来对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和西南交通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所给予的支持。李院长表示,今年是美国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年会,但由于当下中美关系处于一个特殊而敏感的时期,使得今年的年会有着不同于往年的特别内涵,即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年会更好地打造学术共同体,从而促进更丰富、更有成效的学术对话和交流。这种对话与交流既着眼于中美人文的融通,还应该关注新的交流模式,如线上对话。最后,李院长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同时也热情邀请各位嘉宾学者疫情结束后来学院和中心交流访问。

 

会议在线

 

李成坚院长致辞之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西南交通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储城志教授代表美国研究中心致辞。储教授在他的致辞中表示“危机是危情中的机缘,是以困局驱动变革和发展的机会”,而这次疫情使参加会议的嘉宾学者都大幅增加,这是疫情带给会议的另一种契机。储教授还指出,虽然当前中美关系和人文交流确实走在一个特别困难的时刻,但是我们需要继续保持信心与恒心,多一些耐心和同理心,有一些悲悯之心和谦卑之心,用一些苦口婆心来思考问题和面向未来,西南交通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坚信人文引领、文化融通是解决长远问题的一把钥匙。最后,储教授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并开始主持第一场主旨演讲。

 

(储诚志教授主持第一场主旨演讲)

 

第一场主旨演讲共有6名发言人。第一位主旨演讲嘉宾为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周质平教授。他的发言题目是《近现代中国的汉字改革——为汉字说句公道话》。周教授在发言中对汉字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发展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他指出,在甲午中日战争和五四运动之后各路学者对汉字都进行了猛烈地批判,认为应该废灭汉字。而这些偏见和因果倒置的看法,让汉字蒙受了近百年的不白之冤。学者们认为保留汉字则中国亡,废灭汉字则中国兴,但不知道汉字汉语的复兴实在是有赖于中国的复兴。他们片面地觉得汉字老朽和繁重,却不知道数千年来中国文化是依赖汉字而传承的。

 

(周质平教授演讲题目)

 

第二位主旨演讲嘉宾是来自于山东大学的David Pickus(裴大卫)教授。他演讲的题目为《加强中国学生的美国文学学习:师生伙伴关系新方案》。在演讲中裴大卫教授基于其在中国6年的教学经历,认为在当前特殊时期,应加强中国学生对美国文学的学习,尤其是对现实主义小说的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强化师生伙伴关系,也有利于中国学生从更深刻的层面了解美国,理解当前局势。此外裴教授还谈到了阅读美国文学的正确方式,强调了文本细读的重要作用。

 

(David Pickus教授演讲)

 

第三位主旨演讲嘉宾是来自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马钊副教授。他的报告题目为《孔子学院转型与中美教育交流的新挑战》。在演讲中马钊副教授回顾了中美建交四十年来所出现的发展和变化,也分析了在当前中美关系形势下,孔子学院在经费,教学内容,规章制度,政府关系等层面所遭到的来自国内外的质疑和批评。最后马教授以孔子学院作为切入点,探讨汉办更名背后所代表的含义,也给予我们对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现状及问题的反思与研究角度。

 

(马钊副教授演讲题目)

 

第四位主旨演讲嘉宾是来自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Michael Berry(白睿文)教授。他的演讲题目为《转型中的中美电影》。白睿文教授选用中美电影作为切入点,以时间为轴,概述了好莱坞和中国电影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通过电影这一讨论对象,展现了中美关系的新挑战,新关系和新现象。通过分析中美电影所面临的挑战,白睿文教授提出对文化冷战等问题的思考。白教授最后还认为,因为中国电影产业采取的是一种不那么依赖国际市场的模式,因此,在应对新挑战的时候,中国电影产业比好莱坞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Michael Berry教授演讲题目)

 

第五位主旨演讲嘉宾是来自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郭珠美教授。她的演讲题目为《交际语言的文化视角》。郭教授围绕美国外语教学理事会所提出的外语教学的5C标准,文化概念,跨文化维度研究理论以及中美历史渊源四个方面展开讨论。郭教授提出需要认识文化,了解文化的价值,从而使得文化比较能够达到双方应对得体,沟通顺畅的效果,而这就是跨文化交流的整个进程。

 

(郭珠美教授演讲题目)

 

15日上午最后一位主旨演讲嘉宾是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强教授。胡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切斯特顿随笔中的“美国化”与“英国性”》。胡教授首先指出“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变迁需要在人类生活的社会和自然层面上达成总体性理解”,以此为切入点,胡强教授通过切斯特顿和他的各类作品,从审美修辞情感方面分析其“英国性”与“美国化”发生了怎样的碰撞,其帝国经验、生活方式、文化认同、进步叙事如何演化成一种新的公共话语,而其对美国化的拥抱、调适、抵制,折射了怎样一种社会心态和社会性格的变迁。

 

(胡强教授演讲)

 

上午的六场主旨发言分别从文化变革、教育发展、思想研究、文学研究、跨文化交际等角度对中美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六场精彩纷呈的演讲内容深宏,极富启发性。在演讲之后,参加会议的听众还在提问环节同六位演讲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8月15日下午2点,本次学术研讨会的院长论坛拉开帷幕。本次院长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晓萌教授主持,论坛主题为“外语学科和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

 

孙晓萌教授首先指出,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别和区域研究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此外,外语学科和国别区别研究之间具有深厚关联,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及途径等内容,对国别和区域研究具有直接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而这也是本次论坛所致力于研讨的问题。

 

(孙晓萌教授主持会议)

 

第一位发言的嘉宾是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彭青龙教授。他的发言题目是《融合人文属性和跨学科性的外语学科》。首先,彭青龙教授指出了外语学科五大方向设立后在国别和区域研究方向下存在的相关问题。接下来,彭青龙教授从自然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的争论出发,指出东西方研究显现出不同的特点,要了解并理解这个世界,要结合东方与西方的智慧,而这也正是外语学科存在的重要意义。之后,彭青龙教授讲到了科学技术对人文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发挥人文社科的调节功能,构建“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特色科技人文学术话语体系。最后,彭青龙教授谈到了人文属性与跨学科性,并梳理了跨学科文学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

 

(彭青龙教授发言题目)

 

第二位发言的嘉宾是四川大学前副校长、欧盟研究资深专家石坚教授。石坚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定力与定位:新文科框架下外语学科国别区域研究建设》。石坚教授的发言回答了国别和区域研究怎样构建文化一带一路的问题,并以四川大学在本硕博三个层次的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建设为例,展示了四川大学在国别区域研究方面的传统与成绩以及目前在思考的一些新方向。

 

(石坚教授发言)

 

第三位发言的嘉宾是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教授。郭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对外语类专业设置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几点思考》。郭英剑教授首先解释了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含义,并对如何对待五个学科方向之间的交叉融合展开思考。之后,郭英剑教授指出了国际关系学院和外国语学院进行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区别,并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外语学科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国际政治学的区别与联系,二是外语专业的学者如何进行国别和区域研究。在此基础上,郭英剑教授对外语学科的“国别和区域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郭英剑教授发言题目)

 

第四位发言的嘉宾是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教授。曾艳钰教授的演讲题目是《新文科背景下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及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曾艳钰教授首先提出,外语学院的国别和区域人才培养要基于学科之本。之后,曾教授分析了了外语+双学位体系,并指出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接下来,曾艳钰教授提出了对分类卓越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思考,并认为拔尖创新卓越人才,学术型的卓越人才,应用型的卓越人才是三类人才培养方向,它们共同构建了国别与区域研究的人才培养体系及培养路径。

 

(曾艳钰教授发言题目)

 

第五位发言的嘉宾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英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展鹏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英语学科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思考——以北外英语学院为例》。王展鹏教授首先探讨了外语学科人才培养在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中的角色,之后,王展鹏教授提到了北外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下国别和区域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情况。最后,王展鹏教授对此提出了几点思考,第一是英语专业应当参与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属性的讨论,积极行动发挥影响力;第二是英语专业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工作应超越学科归属之争;第三是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应加强服务国家需求的意识,将人才培养与基地培育、备案中心智库建设的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最后是目前国内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机构间要相互借鉴,加强合作。

 

(王展鹏教授发言)

 

第六位发言的嘉宾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李建波教授。李建波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外国文学研究向国别研究的延伸》。李建波教授指出,国别和区域研究不应该只流于表面上的关系研究,也不该只局限于概念性的内容,而是要把目光投射到深层次的“无意识层面的东西”上去,即战略文化、文学研究。李教授根据自身的研究经验,提出了战略文化这一研究对象,为国别和区域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视角。

 

(李建波教授发言题目)

 

最后一位发言人是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西南交通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成坚教授。李成坚教授的演讲题目为《西南交大区域国别研究平台建设(2016-2020)》。李成坚教授以西南交大美国研究中心和欧洲研究中心建设为例,围绕中心历史发展、中心5年的建设情况、校院两级支撑保障以及相关问题与反思四个方面展开。李成坚教授首先介绍了美国研究中心和欧洲研究中心的发展历史、发展概况和中心定位,之后就两个研究中心的建设情况及获得的多方支持进行分析,最后针对两个研究中心在探索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李成坚教授发言题目)

 

7场发言结束后,院长论坛进入尾声。孙晓萌教授就全部发言进行总结并作闭幕致辞。孙晓萌教授指出,作为外语学科建设的引领者,我们必须对新时代下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这一要求做出回应。中国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不同于英国以古典学和博物学发展而来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也不同于美国的作为政治产物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同时在研究范式上我们也必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别和区域研究方法论。孙教授表示,在这项工作中还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各位学者任重而道远。此次院长论坛讨论热烈,展现了思想的交锋与碰撞,学术成果丰硕。最后,孙晓萌教授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发言表示衷心的感谢。

 

8月16日上午8点30分,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第二场主旨演讲开始。第二场主旨演讲由哥伦比亚大学刘乐宁教授主持,共有5名嘉宾发言。

 

第一位主旨演讲嘉宾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梁霞教授。她的发言题目是《美国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管窥》。梁霞教授首先梳理了美国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史,接着阐述了美国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若干特点,如重视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研究,重视理论和方法,重视特定的作家和文本的英译等。之后,梁霞教授对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她表示,未来美国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会进一步扩展,美国学者为扩大受众面将倾向于用中文发表学术成果。中国学术界和学者将会更加积极地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文学作品及文化产品,中国社会的发展形势也会极大地影响美国学界对中国的关注程度。

 

(梁霞教授发言)

 

第二位主旨演讲嘉宾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范静哗教授。他的发言题目是《中英诗歌翻译中诗意的传达:形与灵》。范教授首先对诗的“形”与“灵”做了简单阐释。接下来,范教授探讨了诗歌的可译性问题。他从诗歌的可见性和不可见性出发,认为拙劣的译文传递的只是非本质的东西,而翻译对诗意的呈现具有重要影响。他从原作语和译入语的语境、文本视觉性与阅读感知度、翻译语言的常规化与个别化三方面详细叙述了英中翻译中如何再现或凸显诗意的形式与灵韵,并且阐述了翻译语境在时间、空间和性别权力三个方面的差异表现。最后,范教授总结认为,个人化的翻译才是译诗的宗旨和理想。

 

(范静哗教授发言)

 

第三位主旨演讲嘉宾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储诚志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变局时期的美国中文教育与中美人文交流问题》。储教授首先指出当前疫情导致的生活之变和国际形势的政治与人文之变。接下来,他从人际空间隔离和网课学习情况两方面阐述了疫情给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表明人文环境和社会文化融通的重要性,并对构建网课的人文环境提出几点建议。之后,储教授表示,面对学生学习情况,国际中文教育项目和教师要特别考量学习资源的平等问题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理念问题,迎接挑战,慎重面对。最后,他总结了国际汉语课程和老师应对疫情的教学举措。

 

(储诚志教授发言)

 

第四位主旨演讲嘉宾是美国三立大学的张洁教授。张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华语电影在美国的接受与研究》。张教授首先分析了美国普通民众眼中的中国电影。她列举了知名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并认为,生活在影像时代的人们,远离了有质感的生活,容易对自己不熟悉的人和事做出比较武断的结论,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跨国文化的交流当中。所以美国民众通过电影对于中国的了解是简单化,符号化的。接下来,张教授介绍了“华语电影”的概念以及美国大学所开设的电影类课程。最后,张教授强调,美国学生对中国电影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帮助其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也是培养其思辨能力的过程,同时更是培养其共情能力的过程。

 

(张洁教授发言)

 

最后一位主旨演讲嘉宾是西南交通大学的李舟副教授。她的演讲题目为《COVID-19在特朗普白宫演讲中的话语形构》。李舟副教授运用文本分析法,逐字阅读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新冠疫情首次在白宫正式讲话的发言稿,确定了演讲中呈现的两个主题,即“英雄特朗普”和“特朗普政府的荣耀”。并在福柯话语形构的理论视角下,着重探讨决定此两个主题的形成环境。李舟副教授强调,以往所宣称的“特朗普演讲风格由个人性格决定”等论调是片面且不深刻的,并未将其放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去深度剖析。对特朗普演讲中新冠病毒的修辞构建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特朗普的话语特色不是孤立的、个人的,而是充满了美国时代特色的。这样的演讲应当被放在社会、文化、甚至是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地描述、分析,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揭示渗透在特朗普演讲中的文化内涵及其结构性权力关系。

 

(李舟副教授发言)

 

在上述主旨演讲之后,5位演讲嘉宾对与会学者和听众的问题都做出了答复并与听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第二场主旨演讲全部结束之后,大会进入总结环节。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俞森林教授做学术总结并致闭幕辞。俞森林教授分别总结了各位嘉宾的演讲内容并对全体与会专家学者参与本次会议的线上交流表示衷心的感谢。俞教授强调,人文引领、文化融通是减少中美之间的误读误解,应对中美关系变局的最好出路,希望西南交通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在推动中美关系之间做出更好更大的贡献。最后,他特别感谢储城志教授和刘乐宁教授对这次会议的筹备,演讲和主持,并向本次会议主办方和服务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祝愿西南交通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更上一层楼。

 

(俞森林教授做学术总结并致闭幕辞)

 

至此,“第三届中美关系的人文基础与跨文化融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全体与会学者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任显楷 梁毓珊 吴媛媛 谢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