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心
新闻公告  
让•莫内项目  
讲座教授  
教学课程  
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特别推荐  
学术活动 首页 > 学术科研 > 欧洲中心 > 学术活动 > 正文

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 ——关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对话(转载自人民网)

主持人:

本报理论部主任编辑 何民捷

嘉宾:

社科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副主任 周弘(编者注:西南交大欧洲中心讲席教授)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苏格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 陈志敏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 刘江永

长期以来,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致力于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当前,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本版今日刊登的理论对话和思想纵横,对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编 者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主持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在纽约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发出的倡议。为什么说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时代潮流?怎样理解中国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

周弘:当今世界,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形成相互促进的态势,各个国家的贸易活动、生产投资、社会网络和思想交流密不可分地联结在一起。这使得各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合作共赢成为一种客观现实,世界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隔断这些交流与合作的纽带,意味着双输或多输的结果。基于上述变化,主权国家的治理职能和范围发生了变化,外部世界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国内。对外贸易直接影响国内生产,国际协议影响到国内气候、能源、市场等方面的治理,这些都不是单个国家可以操控的领域,只有接受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保护本国利益。所以,主权国家必须在全球领域里、在国际舞台上谋求对本国发展有利的外部环境,国家相互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史无前例。中国提倡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符合世界发展大势,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相吻合,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全球化数十年发展形成了众多全球治理的理念、机制、方法和实践,而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方式是其中最富有前瞻性、实践性和广泛代表性的理念。

苏格: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各国利益相互交织、深度融合,即便国家间在政治制度、历史传统、社会文化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合作共赢却是国际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就是说,世界上只一家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不够的,只有大家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相向而行、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彼此和平相处,共同发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宽。为推动实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中国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中国自身发展同各国共同发展有机结合,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紧密连接。

陈志敏:人们可以看到,当今时代世界出现了许多乱象,大国竞争局部激化,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事件不断发生。一些人因而担心我们正在回归历史,回到二战前充满冲突和争斗的地缘政治时代。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特别需要看清时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潮流趋向。透过纷乱的表象,世界的演进仍然呈现出从热战到冷战到大国和平发展的脉络,即便冷战后西方大国不断武力干预一些发展中国家,但这些干预常常得不偿失,因而约束了大国对外武力干预的进一步冲动。发展正在成为各个国家的主要诉求,即使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危机的不断冲击下,也在把增长的任务放到国家治理的优先地位。事实上,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需要国家间总体上的合作才能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围绕着相对获益的竞争将伴随始终,但合作带来的绝对获益是每一个国家都不能视而不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正是在对当今世界时代潮流的本质把握、对世界仍然充满挑战和乱象的充分认识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出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新的历史责任和高度自觉。

刘江永: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人类原本应有的生存状态。但是这种原本应有的状态却屡遭人为破坏而急需再造。例如,中国在国际上讲和平外交、强而不霸,但有些国家就是听不进去、不相信。因为他们往往以己度人,认定大国崛起必定以军事力量挑战原有大国地位,发动称霸战争。但实际上,帝国主义时代后起列强发动争霸战的逻辑,在战后殖民地体系瓦解的时代背景下已难以解释现实。当今时代,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是人类的可持续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安全是人类的共同需求。因为没有安全,发展就可能失去意义。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可持续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这是当今世界两大战略主题。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主持人:习近平主席强调,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怎样看待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苏格:就国际政治整体形势而言,大国力量对比持续“东升西降”,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新兴经济体不断发展,国际社会中维持和平的力量持续壮大。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但全球治理任务艰巨,规则制定和秩序走向之争更趋激烈。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国家间利益相互依存又彼此斗争,渗透到国际关系的各个领域。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国际与地区事务影响力日益增大,亦为国际社会所普遍关注与借重。中国应冷静观察、客观分析、统筹兼顾,掌握国际关系变化的实质及客观规律,树立全局眼光,既坚定维护和不懈拓展国家核心利益,又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应用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透过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洞察其本质和深层内在联系,把握当今时代发展脉搏,看准世界格局演变的长远趋势和方向。不管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变革,中国都要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

周弘: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曾经是世界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经历过被西方列强侵略瓜分的历史,批判地学习过西方各种治理理念。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作为一个奉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借鉴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积极主动地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这些历史经验汇入了中国对世界事务的理解,形成了与西方均势理论、零和游戏逻辑与方式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以上经历中可以看出,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身份和地位具有特殊性、包容性。以中国方式解决全球治理的难题,更加强调平等参与和利益共享,更加尊重并支持联合国等国际治理机构的作用。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不是以一国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赢为宗旨,以多种文化文明共存共荣为目的,寻求全球治理新的路径和方式。

刘江永:在全球治理方面,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期待越来越大。中国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要与世界一切友善待我之民族和睦相处,共同致力于全球治理体制的创新。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努力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元并存、多元一体的方向发展。联合国1992年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但20多年来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困难重重。冷战后发生多起局部战争,一些国家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因此,应在国际社会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理念,让联合国安理会在全球可持续安全与发展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陈志敏:中国现在是全球治理体系的一个核心角色,是全球治理体系中重要的参与者、决策者、支持者、实施者。中国在主要的全球治理机制中都是关键规则的制定者之一,并且作用日益提升。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已经升至第三,今年还作为主席国举办了二十国集团峰会,推动全球主要大国就一系列重大议题形成了共识和行动计划。随着国力日增,中国对全球治理的支持力度也在提升。目前,中国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金砖国家组建了新开发银行,都显示中国正在为全球治理注入新的力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国内有效进行国家治理,中国为全球治理众多目标的实现做出了关键贡献。中国国内减贫工作帮助联合国完成了千年发展目标的减贫任务,推进的温室气体减排工作为联合国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提供了关键支持。